当PVM-X2400邂逅同播:走进北京广播电视台超高清应用

超高清影像视界

在超高清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监视器作为现场监看的关键性工具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同时监视器的升级革新也在持续进行,更高质量的图像质量、更准确的色彩还原、更出色的便捷性是设备制作产商和用户一致的追求。
北京广播电视台于2021年采购了五台PVM-X2400和五套HDR转换软件,此次我们邀请到BRTV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的郭豪珺老师与我们分享节目创作中的经验和体验。如何更好使用PVM-X2400?相信你会在这篇专访里找到答案。
问:北京台选择采购了5台PVM-X2400和5套HDR转换软件,是出于怎样的需求考虑决定订购PVM-X2400与PVML-HSX1呢?
郭豪珺:首先是出于经济成本的考量,在目前的市场上外置硬件转换器的价格相对不便宜,而北京台对于视频信号格式转换的需求较大,如果所有节目都采用外接硬件转换器的话,那成本控制就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使用外置的硬件转换器相当于在整个系统的链路上额外加装部分设备,无论是前端还是后期,整个系统的复杂度都会增大,不如让监视器直接具备转换功能这么便捷、简单。
目前索尼的PVM-X2400在结合HDR转换软件PVML-HSX1的基础上,能够实现4K HDR和高清SDR的同时显示,通过转换功能的巧妙集成大大精简了节目制作中设备链路的复杂度,使用起来也更为直观。
创新编解码技术助力转播制作迈向新高度
问:PVM-X2400提供12G-SDI输入,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您有怎样的感受?
郭豪珺:12G-SDI输入功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并且PVM-X2400也可以接受来自传统设备的四链路3G-SDI和单个HD-SDI,相当于一台设备就可以同时搞定12G-SDI和4×3G-SDI。谈到4×3G-SDI,由于涉及到SQD和2SI两种信号模式,实际上排障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目前很多系统大多采用2SI信号,而对于使用2SI信号的系统,一旦线序接错或某一路信号出现了问题,那就很难用人眼去察觉出来,而只有依靠数像素或者2SI的测试图才能够去排障。
因而,在排障难度上4×3G-SDI远远高于12G-SDI。在某种程度上来说,12G-SDI也基本上成为超高清的通用标准,索尼PVM-X2400提供12G-SDI输入正是顺应了现在发展的需求。
问:PVM-X2400在简化系统线路及提升工作效率上均有较大的助益,您个人感觉较为惊艳的功能点是什么?
郭豪珺:PVM-X2400强大的预置功能是我使用过程中觉得比较惊艳的功能点,我没有具体查产品手册,但是在我们实际碰到的情况中它能够支持11个以上的预置channel,这对于实际节目制作来说就很够用了。比如说HLG方案或是PQ方案、是否采用同播制作、LUT添加与否,PVM-X2400给用户提供了比原来更多的预置选择,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去调配,快捷地切换。
在实际HDR节目制作中,可以是同播方式也可以是非同播方式,非同播又可以选择HLG方案也可以选择不同母版亮度的PQ方案。因此对于用户来说,在面临不同制作需求时,切换快捷的预置功能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由反复设置参数所造成的出错概率。特别是在实际节目制作中,一部分制作人员对于超高清技术类参数了解得不够透彻,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设好预置,让他们在工作中直接进行预置模式的切换,既方便快捷也能减少出错率。
创新编解码技术助力转播制作迈向新高度
问:同时北京台还采购了五套HDR转换软件PVML-HSX1,在实际使用中有怎样的感受?
郭豪珺:PVML-HSX1实际上起到了转换器的作用,能够让监视器对4K信号进行参数转换,从而转变成高清效果。PVM-X2400与HDR转换软件PVML-HSX1的结合,其实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功能的集成,使转换更加方便快捷。以前一台外置转换器只能够支持两路信号,现在采用PVM-X2400+PVML-HSX1的方案,一台监视器就可以配备一份转换许可证,相当于买多少台监视器就能拥有多少台具备转换功能的设备。
从设备的调度上来说也更加灵活,原来只有监视器的情况下无法观看转换效果,但配备了PVML-HSX1之后就不一样了,监视器自身相当于具备了转换的功能,在PVM-X2400上即可同时观看4K HDR和高清SDR的效果。配合带HDR/SDR刻度的示波器与简单够用的波形反馈,能够充分满足后期的参考需求。
问:如何评价PVM-X2400在HDR现场节目制作中的表现?
郭豪珺:从探讨的角度上来说,将PVM-X2400应用在现场同播制作的环境中对实时观看是非常有利的。实际节目生产环节中,不同工种所看到的画面结果是不同的,比方说负责跟光圈部分的工作人员看到的是同播转换后高清BT.709 SDR画面,而导播、灯光师、导演之类的工作人员则需要看到4K HDR效果。
根据工作需求的不同,所需要观看的制式也不同,且在目前转播车的配置情况下,将所有屏幕全弄成HDR屏并不现实。现场节目制作是一个合作性的工作,不同的人员负责不同工作,高清和4K格式在目前发展状况下一定是共存的。当外置转换器的矩阵已经用满,而你又需要同时监看两种制式时,PVM-X2400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在配备PVML-HSX1转换许可证的条件下,PVM-X2400实际上可以在前端制作的任何流程或任何位置发挥功效,它带给现场制作类节目的灵活性,特别是对于监看端和质量控制端的灵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编解码技术助力转播制作迈向新高度
PVM-X2400在监视器领域可以说是一台“多面手”,它既能作同播监视器使用,也能当纯HDR或SDR监视器使用。同时它在技术面板的配置上具备较高的兼容性,我们不担心它会与某些制作需求产生冲突,因为它都能适应,都能满足。
问:在当前的同播制作中有哪些痛点?
郭豪珺:首先从原理上来看,我个人感觉同播制作这一技术自研发开始就侧重于高清,行内有一句话叫“高清为主,兼顾4K”,因而可以说同播制作不是为了追求4K效果的极致化,而是为了更“照顾”高清。在同播的制作中,需要兼顾4K和高清两个层面,就不可避免地要有舍弃。例如在4K部分参考白以上信息过多的话,高清画面就容易出现过曝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理所应当地选择降低4K部分的亮度信息,以保证高清效果。对于追求超高清极致体验的观众或者从业人员来说,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不够理想的,为兼顾成本和节目源而采用的“高清为主,兼顾4K”是当前同播制作中不可避免的痛点之一。
创新编解码技术助力转播制作迈向新高度
第二点,在同播制作中我们并不能去直接控制高清的效果,而只能通过控制4K画面的电平和颜色去影响高清效果,因此即使我们以“高清为主”,但实际上对于高清画面的调整操作却不是直接的。以调色为例,假设我们在4K画面上增加30的饱和度,但是通过转换后的高清画面却不是直接增加30饱和度应有的效果,也就是与我们希望的“所见即所得”并不相符。在目前现有超高清制作体系中,后期制作类同播节目的难度在于“精益求精”,让高清和4K效果都达到60分的水准很容易,但想让高清和4K效果都达到85分以上水准就很难。
最后则是系统成本的控制,在购买PVM-X2400之前,系统的链路较为复杂,对摆放空间的硬性要求较高,这就导致了经济成本和空间成本的双重难题。而在配备PVM-X2400之后,将两个监视器加一台转换器的功能用一台PVM-X2400代替,相当于实现了“三合一”的需求,从成本上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优化。
问:索尼设备对于同播制作中的痛点有怎样的改善?
郭豪珺:我印象较深的是监视器PVM-X2400,它今年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同播转换LUT结合使用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由于技术原理上的限制,高清的效果很难达到完全理想,但是在北京台2022春晚这样的大型项目中,优先保证高清播出其实意味着高清效果需要做到100分的水准。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固定参数转换将4K信号直接转化为高清显然是不可行的,因而今年我们创新性地应用了新监视器PVM-X2400+LUT的组合。通过我们的测试发现,结合LUT的转换效果在波形信号上与高端转换器的效果非常相近,甚至可以说PVM-X2400结合LUT的转换效果更符合我们的需求。
同时PVM-X2400具备添加自定义LUT的功能,我们可将多个预置channel设置成一致LUT,而通过LUT转换后,我们所得到的高清画面就不再是不可控的信号,我们可以对转换后的高清SDR画面进行后期二次调整,实现了从80分到100分的高清效果的提升。不同于之前的信号转换方式,现在相当于以文件的方式在软件中进行转换。另外,监视器的LUT加载功能让调色人员能够模拟地看到调色后的效果,做到了“所调即所得”,调色效果非常直观。实际上相当于将一台高端转换器变成了监视器内置和软件内置,实现了从原本的终结链路到中继链路的作用。
问:您如何理解HDR技术在电视制播中的体现?
郭豪珺:从超高清制播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超高清真正的门槛不在于分辨率或者帧率,而在于HDR。如今HDR技术高速发展,很多影视从业人员会觉得不适应,原因就在于原先不需要考虑的知识体系现在需要重新理解,生产流程的改变需要重新学习,节目创作思维需要顺势而变,而这对于真正迈入超高清领域至关重要。此外,HDR对于电视制播节目的呈现力提升是显著的,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讨论高清HDR频道的呈现效果或许会比4K频道更容易实现。相比分辨率,HDR对于图像的显示效果的整体提升更为明显。
创新编解码技术助力转播制作迈向新高度
问:最近“电影感”一词十分热门,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是否可以借鉴电影的制作流程和方法呢?
郭豪珺:实际上现在的很多精品类电视节目,比如大型晚会、纪录片以及专题片,自2014年开始就已经采用了电影流程的制作方法。电影感的理解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方面是指节目的镜头表现手法与电影有相似之处,另一个方面则是指节目的画质与“精雕细琢”、布光讲究的电影画质相近。借鉴电影的制作流程和方法可有效提升视音频综合质量,如今我们已将电影制作中的部分工种和流程“电视化”,广播电视DI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DIT(数字影像工程师)原先是电影制作中的重要工种,随着电视行业的高质量拍摄设备的发展以及后期加工的需求,由电影行业工种转化出来的广播电视DIT能够串联导演、摄像还有制作三大工种,使节目生产体系更为顺畅高效,保证节目最终的高质量呈现。
问:最后请为我们分享索尼专业设备生态圈在实际制作中的体验感受?
郭豪珺:首先从整体的层面来说,索尼在广电业“耕耘多年”,无论是制播领域的设备类型还是生态产品的配套都非常完善,可以说索尼产品覆盖了节目生产的各个流程。索尼对于技术标准的一致性实现得非常好,基本不用担心出现兼容性问题,不同产品接口的参数转换等也完全不会造成麻烦。同时如PVM-X2400之类高端监视器,在颜色的精确还原上也为节目制作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意义。
根另外则是多年培养出来的用户信赖度,深厚的信赖度让品牌更有温度。在购买的五套PVM-X2400及HDR转换软件到货后,索尼的工程师亲自到场验证,包括HDRC-4000的转换使用及LUT的调整,索尼工程师也都在现场进行了详细的教学、指导。这种全流程的技术保障,给我们在节目生产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创新编解码技术助力转播制作迈向新高度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