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这次项目中,使用 PXW-Z280V 进行流媒体实时推流转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终是如何克服困难并成功实施的?
梁台长:其实有一个我们觉得不算是困难的小问题,就是菜单设置等操作方面需要专业人员提前操作完毕,再交给一线的拍摄人员。所以我们这次虽然拍摄由一些后备人员来参与完成,但在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技术部门还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由于设备属于分批采购,部分 PXW-Z280V 的固件还是V4.0之前并不支持RTMP推流的版本,需要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逐一为其进行固件升级。这项工作由于需要注意摄像机保持稳定的供电,否则会出现一定的升级风险,所以我们还不放心安排摄像人员自行对各自的 PXW-Z280V 升级。还有就是推流的设置步骤有些复杂,如果不想直接在摄像机上操作菜单输入推流目的地地址等设置的化,需要在电脑上使用 SST(Streaming Setting Transfer) 软件(下载地址 https://pro.sony.com.cn/cn/softDownload/minisite/xdcam/download/StreamingSettingTransfer_V100_E.zip)处理机内生成的一个文件,再重新通过 SD 卡导入到摄像机之中。这个操作过程要技术部的人员来完成,一般的记者可能做不了,由于现在网络里面的推流地址是会变的,不会固定,所以每一次直播活动前,还是需要进行统一的检查和设置。
就本次活动来说,总共启用了 8 台摄像机,其中 6 台现场使用,2台作为备用。这 8 台摄像机的固件升级和推流设置,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过程不算困难,但是流程比较专业,最好由专业人员来完成,一般人员可能做不了。所以我感觉如果能把这个推流过程再优化一下,或许会更方便我们的工作。
Q:相较于以前活动中使用的实时转播方案,这次使用 PXW-Z280V 推流有哪些优势?解决了哪些痛点?
梁台长:我觉得 PXW-Z280V 对于一些范围比较广、空间比较大的的转播场景是比较适合的。由于以前我们使用的 PXW-Z580 本身不具备 RTMP 推流功能,每次户外转播都还需要再携带图传、SDI 线等等设备和配件,相较之下 PXW-Z280V 要方便了很多。并且,对于外场制作这件事来说,少带一件设备,就能够少一分出错的风险。另外,后来我才知道,原来 PXW-Z280V 还有内置 Wi-Fi 功能,可以直接连接现场的热点以接入网络进行推流,但目前我们还是不太确定这样做的带宽够不够,后续可以测试一下。
不过它相比于索尼的微单相机来说,还是体积大了一点。并且,虽然 PXW-Z280V 拥有自 30.5MM 到 515mm 的 17× 的变焦范围,但是某些时刻镜头的焦距还是会不太够,不足以满足某些远距离特写镜头的需求。这可能是我们在使用这款摄像机过程中,目前遇到的两个主要痛点。我认为对于我们这样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作为专业媒体,用 PXW-Z280V 这样的机器可以取得十足的稳定性和轻便性的平衡;同时在一些大型场合,使用此类机器也的确更加高效、专业。
Q:本次推流选择使用了 4G 或 5G 的卡,会不会有流量不够的问题呢?
梁台长:这次直播我们买了中国电信的 200GB 流量的 5G SIM 卡,后来结算的时候发现一共用了 200 多 GB,但当然 200 多 GB 也不是完全用作直播,还用于一些通讯的功能,所以流量的消耗并不是很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且我们的转播“小点”并不是完全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内部,还有一些转播点位布设在乡道上,但都有4G或5G信号覆盖保障。实际使用来看稳定性也还可以,只要有信号,它基本上都能够完整的把画面推回来。在实际使用前,我们的工作人员也都去实际踩点,确认哪些点位可以用哪家运营商的信号,力求万无一失。我们认为,在使用 PXW-Z280V 做推流直播的场景中,提前踩点进行测试信号还是比较有必要的。
此外,我们还会确定在车辆移动过程中的信号覆盖情况和覆盖质量。我们选择点位和路线的时候,都和该地点可以拍摄的素材和信号的覆盖程度有关。
Q:通过这次活动,请问您对将来的4K流媒体线上转播有何畅想?您觉得融媒体中心进行4K线上转播是否是融媒体中心在内容端升级的一个可行之道?
梁台长:目前在拍摄创作方面,我们使用索尼设备进行 4K 的内容创作,比方说拍专题片就用得到。但是,目前我们台播出端还没有升级为 4K 格式,,所以现阶段还是没有进行线上 4K 直播的规划。
而且 4K 流媒体对于设备、编辑软件的要求也更高。如若想要进行基于蜂窝网络的无线制作的话,还需要非常良好的 5G 网络信号覆盖。所以线上4K直播对我们县级融媒体目前的情况来说,还是一个期望,希望能够早日的落地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