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春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雪线位于海拔4500~5000米,至高原内部,中喜马拉雅山北翼、冈底斯山等雪线海拔5800~6000米,珠峰北侧东绒布冰川及羌塘高原西部昂龙岗日雪线达海拔6200米,是北半球分布最高的雪线。

《雪线》,一部由梅地亚电视中心有限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第一届索尼4K杯获奖作品。作为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的合资企业,梅地亚电视中心有限公司在1990年成立后的10年间,一直为日本NHK提供纪录片的制作。近年来,依托多年积累的经验,其开始拓展国内纪录片市场。受军方委托,梅地亚电视中心有限公司摄制一部十集的、跨度长达一年的纪录片,恰逢其时,索尼4K设备出现在他们面前——于是乎,《雪线》诞生了。

《雪线》的拍摄,由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南缘、巍巍昆仑山下的平均海拔2780米的格尔木,跟随99辆物资运输车形成的壮观车队,经过唐古拉山脉,经过格拉丹东雪山,一路向拉萨进发。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中国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这,就是《雪线》拍摄之地。

据梅地亚电视中心有限公司电视业务部编辑张业华先生介绍,因为当初从索尼借到的是配备了6个定焦镜头的PMW-F55,他们分析,对于以纪录片拍摄为主的他们而言,风光片的拍摄更适合于此次4K尝试:4K的特点是高分辨率、高宽容度、弱光下的高画质、大的CMOS以及配套的大光圈电影镜头所带来的小景深,而视野开阔、色彩鲜明的青藏高原,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尤其是被称为天路的从格尔木到拉萨的一段尤其精彩,在雪山之下,在高原之中,在公路之上,可以看到常年穿梭于此的大批的军队运输车队、世界各地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虔诚的佛教参拜者以及藏羚羊、牦牛......

唐古拉山脉 玉珠峰脚下

在张业华老师看来,PMW-F55,尤其是定焦镜头版本的PMW-F55,更适合电影、电视剧、广告等高端制作领域。因为其机器重,数据量大,采用s-log方式拍摄时并非所见即所得,而是黑、白、灰,需要后期进行更多的调色工作,定焦镜头也更适合有固定场景、有确定的被拍摄物体、有脚本、有拍摄轨道的场合,PMW-F55也与电影镜头更为匹配;所有这一切,对于采用传统摄像机而非摄影机的电视工作者而言,带来了操作习惯和工作流程上的挑战。

这次的摄制团队由五人组成,分别是导演、摄像、助理、录音与后期编辑。海拔如此之高(平均海拔4000~5000米),人手如此之少,他们在适应高原反应的不适的同时,也在适应着PMW-F55带来的新拍摄体验。

白天,一台摄像机、一个三脚架、一个六只装的镜头箱、电池、遮光罩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相关设备,再加上在拍摄的过程中,随着被拍摄物体以及背景变化,需要频繁地更换镜头和移动,7天的拍摄行程中,平均每天拍摄素材时长约为一个半小时,但实际的工作时间约6个小时,这支三四十岁处于青壮年的团队依然精疲力竭。

晚上,他们需要花费2个多小时的时间将白天拍摄的素材导入电脑,并备份2份素材,以策安全。由于时间原因,他们此次并没有配备512g的大容量硬盘记录仪,而是用了两张标配的128g索尼4K摄像机专用的SXS内存记录卡。对于4K 50p格式,一张128G的SXS内存卡只能记录40分钟左右,也因此这次摄制团队加入了后期编辑在现场进行技术支持,随时拷贝素材,来满足记录时间上的不足。4K的大数据量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笑谈,4K等高码流画面使得拍摄与导入的时间比再次回归1:1。

就是这样,9月底的光景,他们在两千多、三千多、五千多、四千多不断变换着的海拔高度,辛苦跟拍了一周左右,为这部最终时长8分钟的纪录片拍下前期素材,记录下军车通过夕阳下的沱沱河大桥、唐古拉山下的车队、骑行爱好者与军车同行、藏北草原上的牧民、公路边奔跑的藏羚羊等精彩画面。

沱沱河大桥 风景

“画面确实很好!”这是张老师发出的感慨,也是我们在他们的办公室内55寸的索尼电视机上完整地看到这部纪录片时由衷的赞叹。他们采用S-Log Gamma曲线方式记录素材,这种方式拥有14档宽容度。在张老师看来,尽管他们以往习惯了“所见即所得”,对于现场拍摄的画面并非眼前真实的彩色影像尚还不太适应,但是,这个格式才能凸显出4K与高清的显著不同,这个模式下能记录比高清更高的宽容度,能保留更多的细节,也为后期留下非常大的调节空间。尽管PMW-F55也可以采用“所见即所得”模式,张老师他们也对两种模式特别进行了比较,他们的结论是S-Log模式宽容度更大,不至于出现噪点,通过达芬奇软件进行一级和二级调色后,暗部和高光处细节更多,整体的色彩也更加丰富,使画面更加贴近人眼的所看,尤其对于像自然风光一样的静物来说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此次拍摄,由于他们没有硬盘记录仪,因此并没用使用效果最好的16比特的RAW格式,而是使用10比特XAVC格式。尽管如此,当他们使用达芬奇软件进行调色时,XAVC格式下S-Log依然最大程度地记录了大量的颜色信息,为后期调色加工给予了更大的空间。

当然,用PMW-F55拍摄4K画面,后期调色变得很关键,而他们原来拍摄纪录片时更注重原汁原味,在后期上并没有花费多少功夫。《雪线》在采用s-log方式拍摄后,后期调色可以还原出更接近眼睛所看到的色彩,甚至更好!我们看到了透亮、纯净的蓝天,看到了颜色层次丰富、细腻的各色画面。西藏由近及远的层次丰富、鲜明的前景、中景、远景的大跨度画面,让画面变得更美。

车队 藏羚羊

当这些画面在索尼65寸4K电视机上展现出来时,张老师他们还发现了很多在现场拍摄甚至后期制作时都没有发现的细节:原来画面中有鸟飞过,原来远处有一列火车飞驰着,原来背景里还有一些发电风车在远方,原来画面中还有一些细细的电线,原来中景中的车轱辘的纹理都可以那么有质感,原来车轮上沾上的泥水也那么有光泽......

由于4K拍摄中全景画面的震撼、特写镜头中的细腻,《雪线》创作团队在索尼4K电视机上看片后重新修改了编辑方案,根据整体节奏加大信息量充足的镜头的时长,让观众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欣赏精美的画面。

牧民 牦牛

《雪线》的后期剪辑和调色,他们采用的是Final Cut X10.0.8,由于4K分辨率的视频文件比较大,采用剪辑1920×1080分辨率代理文件,再导出4K分辨率文件的方式。同时安装了sony mxf转码插件,以便把所记录的mxf的视频格式文件转成mov格式(新上市的索尼4K摄像机已经可以直接记录成mov格式)。

由于张老师他们使用的主机内存为6G,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存被一些预渲染的文件占用,致使后期编辑预览画面时出现卡顿,在画面的节奏以及场景间的转换等方面无法精确把握。无奈之下,他们通过这种半盲剪辑的方式粗略完成作品,然后生成H.264编码的4K视频文件,通过十几次的反复观看,在另外购置的索尼4K电视上播放来寻找问题。就这样,他们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片子的后期制作。在认识到调色对于4K制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后,他们又特地申请了一台新的苹果4K后期编辑设备。

作为兵团成立20周年的纪念,即将在中央10套播出的《雪线》纪录片中将采用张老师他们拍摄的4K素材作为外景画面。而此次《雪线》的4K拍摄尝试使得张老师坚信,在当前纪录片与综艺节目电影化的发展大趋势之下,4K将成为电视画面更接近电影画面的催化剂,发展4K确是宜早不宜迟。在这样的认知下,梅地亚电视中心有限公司已正式购入一台配备了两个变焦镜头的PMW-F55摄像机,并正在筹备纪录片《活佛转世》以及大型综艺节目《争奇斗艳—少数民族冠军歌手争霸赛》的4K拍摄。

——本文转载自《世界广播电视》


 
写信给我们 打印当前页 订阅本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