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电视技术与大型纪录片《故宫》
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 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 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以全 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层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 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 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从1999 年10 月1 日拍摄制作《99年国庆阅兵》开始, 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电视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已经走过了六年的 时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拍摄、制作了《99年澳门回 归》、2000年以后的春节联欢晚会、《2004年度中法文化年- 雅尔紫禁城音乐会》、《正大综艺》栏目的多个国家的专辑等, 通过高清电视的拍摄和制作,获得了更加优秀的电视作品,其 中《正大综艺——芬兰专辑》获得第三届SONY 高清杯佳作 奖,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宣传片获得2005 年全国数码 剪辑大赛三等奖。在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开始拍摄之后, 2004年8月,大型高清电视记录片《再说长江》投入拍摄,目 前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中央电视台在不断运用高清电视技术的同时,高清电视 技术设施也在不断增加和升级,从当初的5套单机加6个讯道 的转播车,到现在的10 套单机和8 讯道电视转播车及2套 HDCAM SR 高档拍摄系统,从原来的2 套高清对编系统,到 目前的20 多套高清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具有采集、下 载等多种功能的高清“苹果非线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中央电 视台的高清电视制作有了更高更新的技术含量。将于2006年 1月进入前期拍摄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澜沧江-湄公河》, 届时不仅有7套单机参与拍摄,还将采用1套具有HDCAM SR 系统的最新高清摄像机进行澜沧江流域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拍 摄。
作为负责中央电视台高清电视技术引进、推广和研究、开 发的部门,技术中心录制二部在努力推广高清电视技术的运 用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高清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仅进行 了高清广角镜头和高清录像机的对比测试,并摸索和总结了 高清摄像逐帧拍摄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高清电视制作提 供了更加具体的技术支持,其中我们独立拍摄、制作的高清电 视专题片《家园》,获得第二届SONY 高清杯艺术特色奖 ; 2004 年,我们还与广电总局规划院、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 公室合作,进行了高清度图像序列标准的拍摄测试,为确立电 视画质的检验标准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正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时间里,技术中心录制二部在推 广和研发高清电视技术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好了大 量的技术储备,我们在为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提供技 术保障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好优质服务,真正成为 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支撑。
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从2003 年10 月开机到2005 年 9月拍摄基本结束,在历时两年的拍摄中,全程使用的是索尼 高清数字摄像机HDW-750P和HDW-F900两种机型,拍摄范 围包括整个故宫和无锡的外景基地。应导演要求我们提供了 多种特种设备,其中有高清广角镜头、大倍率长焦镜头、电影 镜头、17 米升降摇臂等。全组的11位导演一共拍摄了700多 盘40 分钟高清素材带。
这次拍摄中,为表现故宫岁月变迁,时空交换。在我们的 高清电视技术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延时拍摄技术(即:逐 帧拍摄)的充分使用,为拍摄好故宫这个极其富有历史内涵的 纪录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使用的高清摄像机中HDW- 750CE、HDW-750P 都可以拍摄出这种影像效果。有了硬件 方面的支持和软件上的配合,使延时拍摄有了实现的可能。但 是,技术人员对高清摄像机的了解,平时积累的工作经验,和 对导演、摄像拍摄意图的理解,也是实现延时拍摄的重要因 素。在每一次的拍摄中,我们的技术保障人员都以高度的责任 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随时根据拍摄需要,把技术手段与画面 构图进行巧妙结合,对每一帧的拍摄都进行精确控制,使摄制 组获得了满意的延时拍摄效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 到,录制二部负责《故宫》前期拍摄技术保障的人员普遍比较 年轻,但是他们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能够得到老技术人 员的悉心指点和引导,自己也能够刻苦学习,认真领会高清电 视技术,从而具有了保证拍摄需要的技术实力。在拍摄《故宫》 中大家一直认为目前HDW-750P 的低照度非常不错,剧组为 了保护文物,在拍内景的时候基本上不使用灯光或很少使用 灯光,摄影师们利用自然光拍摄比较多,为了增加反差,加大 光比,我们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利用监视器,将摄像机的paint 菜单打开,用BLACK GAMMA进行调整,使其画面层次更加 丰富,大殿内的建筑更有立体感,同时,在高亮光区域,调整 拐点控制高亮层次和细节,回到台里用24监视器观看时,噪 波几乎很小,明暗对比很舒服。
此次拍摄中,摄制组在技术保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还 运用轨道、斯坦尼康等多种技术设备和手段,拍摄出了许多富 有动态感、历史感的优质图像,为充分展示故宫厚重的历史沧 桑、深刻的文化内涵,强化纪录片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更多的 技术支持。同样,在我们现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摄制组还使 用motion control 技术,拍摄出了技巧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影 像,为后期制作出高品质的纪录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前期 拍摄中,由于有熟悉高清电视技术人员的积极协作,使摄制组 圆满完成了使用高清摄像机进行大量定点拍摄、微距摄影等 方面的拍摄任务,使众多的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化遗产,能够 真实、细致地拍摄下来,无疑使《故宫》成为中国高水平、高 画质和富有感染力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 础。
在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后期编辑制作中,我们 在各个方面努力作到以最好的技术实现最好的服务,以最新 的技术制作最好的片子的意识,投入到工作当中。
从2005 年6 月开始,部分《故宫》组的导演进行素材的 整理和粗编工作,我们提供了索尼HDCAM高清录像机与松下 的HD3700H高清录像机,帮助他们将高清素材下变换为标清 格式进行粗编。7月开始了高清成片的分组精编剪辑,由高清 线性电编和高清非线性编辑两种方式同时进行。部分导演使 用高清电编精编成片,留出电编无法完成的特技镜头集中上 载到非线进行处理。在长达四个月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共使用 了4种高清非线性剪辑设备:一台Discreet公司的Smoke、一 台Avid 公司的MC、一台Avid 的DS 两台苹果公司的G5。
由于是首次制作这么大规模的高清电视节目,对高清非
线编辑也是第一次的多机型制作,这也是我们对几大非线厂
家一次很好的检验机会。为了保证后期制作的顺利进行,我们
提前与故宫导演组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设计了编辑流程。高清
每幅图像的宽高比为1920 × 1080,而标清的画面宽高比为
720 × 576,高清图像每帧的信息量是标清图像的5 倍,在这
种情况下对于高清非线性剪辑设备的可采集素材量有很高的
要求。其中Avid MC和苹果公司的G5由于是较新的非线剪辑
设备,所以素材的采集量不成问题,可以直接采集高清素材并
制作高清节目。而SMOKE 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的空间。面
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研讨对于使用SMOKE进行后期制作采
取了以下流程:
1. 通过高清录像机的SDI 输出端口使用信箱模式,下变换
后,利用标清素材并精剪成标清版成片。
2. 只保存标清成片,删除其他标清素材。
3. 标清成片输出EDL 码。
4. 根据标清成片的EDL码批采集高清素材,由SMOKE自动
组合成不带特技参数的高清成片。
5. 在高清编辑界面下调用标清成片,把标清成片中的特技参
数根据需要修改并复制到高清成片当中。
6. 对高清成片进行最后的调整及特效处理,再输出并作为高
清成片母版带保存。
7、将动画直接输入到HD 录像带,然后,再输入到SMOKE
进行合成、剪辑。
8、所有成片记录在HDCAM 磁带上,最后,在“达芬奇”调
完颜色用HDW-F500 录像机录成磁带,在MVS-8000 合
成上字幕,再制成播出带播出。
由于导演们对高清非线系统不熟悉,因此我们的技术人 员在使用非线时与导演经常有细致的交流,及时了解导演的 意图以及他想通过镜头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在具体的编辑过 程中,他们还通过自己对编辑软件的熟悉程度,主动设计出一 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供导演选择。由于每个导演的交流方法都 各不相同,有的导演喜欢用摄像的语言交流,有的导演喜欢用 很直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思,技术人员都能够认真揣摸、 及时领会导演的真实意图,努力实现他们的编辑设想。
参与编辑的技术人员都能够积极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 题,确保纪录片的编辑效果。《故宫》中需要拍摄的很多非常 珍贵的文物不能提供实物拍摄,有的远在台湾故宫博物馆,北 京没有实物。在这种情况下,故宫博物院只能提供这部分文物 的高分辨率电子文件,在《故宫》的十二集片子中,使用了大 量这样的图片,仅在第6 和第10 集中使用的图片量就达到了 80 多张,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绝大部分的图片在使用中都需要做放大、缩小或是制作
出推拉摇移的运动效果,有的还需要做拉洋片,第七集《故宫
藏玉》和在第九集《宫廷西洋风》中,就分别使用了14 张图
片的拉洋片和10 张图片的拉洋片。为了保证图片清晰度,在
非线里需要使用DVE 插件来调用图片,但是在调用图片时必
须满足以下几个重要的条件:
1 图片的显示模式必须为RGB
2 最长边长度不能超过1920 像素
3 图片总大小不能超过10M
我们十分清楚,图片规格不符合以上任何一个条件,DVE 调用时就会是一帧白底而不显示图片。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制 作每张图片时,严谨细致地注意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好。他们 先在电脑上使用PHOTOSHOP 改为RGB 模式,修改大小使 最长边小于1920,再从电脑上把修改后的图片传到高清非线 上进行制作,然后进行图片比例的修改,并做好有关图片的记 录。为了在图片制作后能够便于继续根据导演的意图进行修 改,有些图片采用在标清中使用DVE 插件调用图片,确定图 片比例,根据导演需要生成新素材片段,在DVE 中存运动参 数,在非线系统硬盘中存原始图片。在编辑高清成片时直接调 用存好的DVE参数生成高清素材片段,图片和DVE 参数都是 存在SMOKE 等各系统硬盘上而没有占用素材空间。
在第七集《故宫藏玉》和第九集《宫廷西洋风》中,拉洋 片效果由于使用的图片量比较大,我们就直接在高清界面中 制作高清成片。方法是把需要的图片全都调进各非线高清界 面的DVE插件中,使每层一张图片,调整好所有图片的比例, 把这些图层做成一个组,再调整每张图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等 每张图片的相对位置都调整好了以后再移动整个图片组,在 设定好时间设定它的运动起伏和落伏,一组拉样片就制作好 了。这种方法说来简单,但在实际过程中是很麻烦的。仅在调 整图片比例这一步,就需要记住每张图片的比例并进行重新 设定、生成。调整图片相对位置时要使所有图片之间严丝合缝 的拼合在一起,任何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制作的效果。
处理穿帮镜头是剪辑中比较麻烦的事情,导演要求后期 制作时把穿帮的部分擦除,这种工作不仅可以体现后期设备 具有的功能,也能够显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具体操作 中,我们根据穿帮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以及画面整体颜色的 不同,我们使用抠像、用周围画面作跟踪遮挡等方法进行处 理,达到了导演的满意。比如在第四集《指点江山》中,有一 个镜头是从门外缓缓推进,门里的大臣们正在准备上朝的场 面,在推进时地面上的轨道也被拍进了画面。在处理时,我们 确定了采用了截取周围地面做遮罩,跟踪覆盖地面轨道的方 法。在制作中多次调整跟踪参数,调整遮罩的形状和大小,把 遮罩边缘做虚化处理使它和周围地面融为一体,最后达到了 很好的效果。
在精剪的过程中,我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采用的是先剪 成片结构,后做复杂特技效果的方法。首先把片子的整体结构 剪出来,卡好时间长度,留出需要做特技的画面。当片子结构 已经完成,再精细调整需要加特技效果的镜头。这种方法不仅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给特效的制作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 空间。
考虑到我们所使用的非线性剪辑设备功能的不同,在剪 辑过程中我们采用灵活变通、全面统筹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种 设备的功用,追求片子的制作速度和实际效果。有些设备做起 来非常复杂的效果有可能在别的设备上做起来就很简单,遇 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只需要把素材上载到相对制作简便的非线 设备中,特技效果制作完毕后作为一段新素材输出到高清录 像带上。这样不仅可以省掉一部份的特技制作时间,多集成片 的整体风格也达到了相对的统一。
这是为了全篇整体风格的统一,12 集成片在编辑时除了 有特殊需要的镜头做校色外,不对其他画面做任何较色处理。 在声音制作部门没有高清设备的情况下,所以还需要通过高 清下变换输出一版标清成片用来制作特效声和配音。当标清 磁带声音制作完成后,我们使用索尼可以兼容标清磁带的高 清录像机作为放机把标清带的四轨声音一对一插回到高清校 色完成版。至此,高清成片带的制作基本完成了。
所有高清成片制作完成并通过审核后,需要统一在高清 电编制作高清播出带。为了满足标清播出,还需要把高清成片 通过录像机SDI输出端口,使用信箱模式下变换成一版与高清 母带同时码的标清带,这版标清带作为标清无字幕母版保留。 在标清电编机房使用标清无字幕母版带制作有字幕播出带进 行播出。
2005 年10 月 26 日,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在广 大观众的期待中开始播出,创出了文化历史类纪录片收视率 的高峰。《故宫》的成功播出,不仅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这座 举世无双的宫殿,了解了它的历史和其中的故事,欣赏到了许 多珍贵的文物,感悟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具体感受了当 今高清电视技术的巨大作用,并进入到我们电视手段创造的 全新空间,带来与过去不同的美好感觉。
面对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作为既要做好具体服务工作, 又肩负研究和开发,推广和运用高清电视技术的部门,我们通 过《故宫》这部片子,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 更看到了高清电视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我们相信,只要我 们不断钻研、不懈努力,就能够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加速发展而 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