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专题纪录片《同饮一江水》——使用HDCAM拍摄大型专题纪录片
《同饮一江水》是第一部中央电视台主导的跨境多国合作,而且主战场在国外的专题片。这次拍摄是要把这些国家的人文地理全面展现,所涉及的故事和题目都是由各个国家来共同拟定的。整部内容拍摄历时3年,跨越了包括澜沧江流域的中国、湄公河流域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共六个国家。拍摄环境跨越高寒、高海拔;高湿、高热地区;从摄氏零下20度到零上50度;从海拔5000多米到入海口,整个流域长度达5000余公里。我们以真实记录展现了《同饮一江水》的内涵。
HDW-750P的稳定性在我们拍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拍摄《同饮一江水》的时候,我们需要同时使用十五、六台机器,而且必须要保证型号统一才能确保各方面的成像特性一致。当时在中央台内的HDW-750总共才有这么多,所以我们摄制组都统一使用的是HDW-750。我们回过头来看HDW-750P的质量应该说还是非常好的。
HDW-750在气候适应度上表现得相当不错。比如在“洞里萨湖”,当地的温度有摄氏40-50度。我们在湄公河上捕捉江豚的影像,因为江豚的出没时间非常不确定,所以摄制组只能扛着摄像机六七个小时,守候在热气蒸腾的湖面上。在如此高温炎热的环境下,机身已经非常烫脸,但是仍能保持正常工作,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麻烦。
“大机器”(广播级ENG高清摄像机)同样可以拍纪录片,可以很普及的使用
尽管纪录片对摄影器材的要求非常高,但使用广播级的高清设备去拍纪录片,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首次的勇敢尝试。
一般来讲,ENG摄像机大部分都用于拍广告或者宣传片类型的需要深加工的作品。而它是否适合用纯正的纪录片的方法做现实题材的节目,很多人都心存疑问。 我们认为记录影像是必须的,高清设备如果不能突破这一点的话,就永远只能拍那种深加工的美国电影,只是创造一个新奇的影像。涉及到高清影像的本质,在我们拍《同饮一江水》之前很多人认为只能是这样的。
技术部门对第一批送返的拍摄素材不是非常满意,感觉肩扛拍摄是有问题的,比如焦点、宽容度等等,没有更好地体现出设备的优势。经过我们很短一段时间的测试,所有的人都非常坚信地说,绝对没有问题,我们可以用HDW-750的这样的大机器拍摄纪录片。
高清比标清拥有更宽的影像适应范围
我一直认为拍摄高清节目必须要带齐辅助设备。但实际上第一个阶段拍摄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识。我恰恰认为它是更比以往标清有更大的性能,要强很多,恰恰在影像上能够达到我所追求的画面。这个效果是标清做不到的,尤其是作为纪录片来讲,因为纪录片这种电视台的纪录片如果不是胶片的话,基本上人物可以把影像降低到最低的接触程度就行了,因为没办法,完不成。一是故事有很灵活的图片性,这是需要很灵活的。二是如果认为无法用灯光去弥补的话,这款机器就正好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它能够在影像上弥补标清所有做不到的在影像上的追求,我全做到了,我不但能够把故事做起来,还能够在影像上进行现场的捕捉。
高清在宽容度方面的表现与标清存在较大差异
经过实际测试,高清摄像机有将近9挡的光比宽容度可调,在大光比的环境场景下,标清机器只能保存主体良好再现,略去所有的配体和背景;而高清设备可以做到两者建制兼收,不加任何辅助灯光,用菜单调整即可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同饮一江水》的拍摄过程中。
不止是电影才注重影调的控制,大型记录专题片,同样需要保证内容影调的统一性
大家习惯性的理解是只有电影才有影调的要求,但看完《同饮一江水》之后,你会发现有相当部集是有自己的影调的。比如第一集是一个影调,水上人家是另外一个影调,森林有森林的影调,这是以往标清摄像机根本无法达到的事情,而摄像师使用高清的机器很容易将导演对影调的苛刻要求付诸实现。
高清的画面层次表现突出,沿用胶片的思路,画面影调的控制是根据场景决定的
画面有很多层次需要表现,高清在暗部表现方面有时候比胶片还要好。了解了这一高清设备的特性以后,处理高光部分层次质感有了答案,在这个拐点的控制上实际就是重新分配亮部和暗部宽容度的比率。比如一个拍摄冰川的镜头实际上特别简单,我们利用了拐点、黑伽玛以及色彩矩阵的调整,使得最终画面形成了“暗部的地方偏冷,亮部的地方偏暖”的色调,看起来更接近胶片的感觉。
另外我们采用拍胶片的曝光组合方式来进行拍摄,你不要只拿摄像机去当高清使用,你要将摄像机当成胶片摄影机使用,摄影机能够完成的,高清摄像机都应该能够完成。对于胶片来讲是保证了最高密度,对于高清摄像机来说则是保证最好的信噪比。
我们不能重拍,没有机会重来
《同饮一江水》是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如何把每一个组,各个组之间的技术协调把握好,需要在技术标准上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我们做了一周多的实验之后,基本定了一个大概的尺度,要求所有的基本影调在这个尺度之内。我们主要规定了 “伽玛值”、“黑伽玛”和锐度上的值,基本上调整范围是-3与+5之间,既满足了拍摄地区反差大的现实拍摄条件,又能满足每个导演和摄影师的创作意愿。
人是成功拍摄的必要条件
毕竟摄像机只是一个工具,还是人的能力占到最大的成分。这次成功拍摄,还是离不开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摄影创作班底,他们都有丰富的胶片拍摄经验。
做这种大型专题片,人财物的投入、技术水平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优秀的摄影师和导演能够挖掘出来常人看不到的非常珍贵的素材,这是一个好的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所必备的素质。
成本控制
如果不在成本上加以控制,这个片子绝对做不下来,需要具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能力,避免重复的使用资金和资源浪费,达到最佳的成本控制和高效实施。
纪录片无法做到提前有一个绝对完整的本子。我们必须“随时出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
尾声
HDCAM 为我们提供了影像创造的工具,帮助了我们记录并再现真实的场景和动人的故事,相信它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为更多的影像创造者实现艺术再现。我们也期待高清摄像机成为我们将来使用设备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