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Sony
高清杯大家谈

摄影技巧 使用心得

第一次纯高清制作《穿越雅丹》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制作中心 张 莹 2007.03.13

随着高清车、高清演播厅和高清后期制作系统的发展,高清电视已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采用高清设备制作的优良高清作品也层出不穷。日前,浙江广电集团电视剧制作中心使用Sony HDCAM拍摄制作的高清专题片《穿越雅丹》有幸荣获第五届Sony“高清杯”专题片类一等奖。作为参与《穿越雅丹》的制作人员,在此我想谈一些我们在使用HDCAM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穿越雅丹》是我台第一次采用纯高清制作的专题片,送评作品是从20分钟的专题中精剪出来的,由于专题的纪实特色,该片并没有因为高清的介入而拉长拍摄时间,完全采用自然光拍摄,十天的拍摄时间显得特别紧张,摄像人员虽然前期有所培训,但仍是第一次接触高清,激动而心潮澎湃。对于初次使用HDCAM这样顶尖的高清拍摄设备,我们也抱有很高的期望。

高清节目的制作是完全不同于以往标清节目制作的另一种方式。它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整个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与传统标清节目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穿越雅丹》中,前期拍摄的第一关就是准确聚焦。高、标清前期拍摄的第一个不同之处是高清画面的景深明显的比标清画面要浅,而摄像机的寻像器受外在尺寸限制,能够表现出的分辨率有限,摄像师聚焦的难度明显提高。在聚焦这一问题上,可能提得最多,有备在心,我们的摄像控制得很好,即使是在推拉摇移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明显的聚焦问题。

第二个问题:曝光问题。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发现,高清在还原暗部和中间亮度的部分能够提供的很好的色彩还原,反差层次也非常好,但是在处理高光、高亮度的部分,尤其是曝光过度的时候,还原的能力颇低。拍摄高清时,拍暗一档或者是两档的光圈,通过调色,其还原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但如果高清画面曝光过度的话,就会有非常大的问题,亮部就会损耗,而且这个损耗在后期也不能还原,除非用人为合成的方法来模拟填补。在高清中,亮度和画面的层次,基本上就是细节量随曝光量的增加而减少,所以曝光准确性尤其重要。我们尽量做到每个镜头都用监视器去作为曝光参考,暗部和亮部自己控制。虽然监视器的还原能力还达不到百分之百,但是已使我们能够按照高清的特性,透过调整摄像机内的电子线路把反差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第三个问题是,光线变化带来的色调不统一。高清电视不仅仅是提高了分辨率,从整体效果看,高清电视的视觉表现力要远远高于标清电视。高清带来了丰富的细节,也带来了丰富的色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高清的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变化会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在我们《穿越雅丹》的拍摄中表现得特别突出。西出阳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中道,历来被人称为绝地危途,然而当我们从雅丹群那座峙立的“风蘑菇”旁悄然走过,也不禁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种雄浑、壮丽和神奇迷人,若非身临其境,是无法领略的。在罗布泊地区,常年难得无风的天气,昼夜温差可达50℃以上,高清摄像机对光线十分敏感,每天最佳拍摄时间只有早晚一两个小时,正午的阳光把一切都照得白晃晃的,根本无法拍摄。我们遭遇了拍摄以来最大的问题:由于光线变化带来的拍摄影调不统一。

沙漠地带,光线的色温、光线角度、光线强度变化十分急剧,要时时刻刻的准确把握由光线改变造成的图像变化十分困难。即使是拍摄同一景物时,也会因为时间稍有延时而产生亮度、色调方面的跳跃,破坏节目的连贯性。比如:在拍摄雅丹地貌朝阳的一面是暖色调的,而拍摄的背阴一面是冷色调的,两组镜头剪接在一起,感觉不像在一个场景内拍摄的,将严重影响整个节目的氛围。又比如一个全景大摇镜头,可能头上还是暖色调,摇到尾上已经是阴冷的感觉了。由于我们当时的拍摄时间非常紧,根本没有重拍的可能,即便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也会因为多变的气候产生画质的变化,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只能在拍摄中尽量注意。这样对摄像机的要求很高,F900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当然,前期拍摄中的遗憾总是不可完全避免的,这就需要在后期制作中弥补。我们将高清素材十比特量化后输入到AVID高清非编,除了常规的制作外,我们更多精力用在高清调光校色方面。目的就是将各个镜头之间的色彩、影调协调一致,达到整体效果统一、色彩美观的目的。由于雅丹地貌前期拍摄的图像容易受到光线变化的影响,标清时代可能还不明显,但到了高清屏幕上,自然光线的细微的变化能够表现得非常清楚,一点细小的光线变化就有可能造成各个镜头之间的光影跳变,即包含亮度、反差和色调等诸方面参数的跳变。虽然,我们的摄像师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并努力降低这种跳变,但还是难免有很多镜头出现了光影的跳变,影调不接。

此片后期主要设备为AVID的高清版的MC-Adrenaline,我们利用Color Correction和Image 中的painter(绘画)和一些光效特技来完成全片的校色和细节打造,通过调整图像RGB色彩分量、各个亮度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达到光影的层次均匀、丰富,色调准确、色彩饱和的目的。Color Correction,我们最常用到的一些基本的校色功能有HSL,Curves,RGB......还能够分别对Master, Highlights, Midtones和Shadows进行控制调节,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分别调整暗部、中间部分和高光部分的值,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亮度和颜色调整的细化和精确性,同时还能兼顾到黑白平衡的微调。Painter的使用对于画面中细小的瑕疵有很好的修复作用,Painter可以细小到帧的绘画方式,可以调整画面上的小缺陷,对于曝光过度的细小缺陷可以人为合成一点细节,还可以调整局部的色彩光影关系等等。同时我们还用各种KEY来完成多层的合成,弥补拍摄的不足。另一方面,高清16:9的画幅显示,比4:3的标清画幅更接近人眼的自然视野,构图关系也完全改变,我们在字幕制作上也要充分调整结构,以期调至最佳视觉效果。《穿越雅丹》技术控制严格按金帆奖技术质量要求进行。音频采用立体声制作。

使用Sony公司的HDW-F900拍摄《穿越雅丹》完成后,在16:9的高清显示屏上,精致的画面几乎看不到瑕疵,饱满的立体声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标清版,节目的感染力大大增加。最后想谈一点高清制作的体会:高清电视在视听效果上的飞跃,同时也对设备、拍摄以及制作和播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穿越雅丹》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摄像师对摄像机性能的充分了解是高清节目成败十分重要的因素。Sony高清摄像机F900的五个菜单里,PAINT比较重要。例如HDW-F900里PAINT的第一页第一项是FLARE,由于光从三棱镜到CCD过程中产生反射而导致影像模糊或变灰的现象压抑,在F900中激活后能像胶片一样获得较纯的黑位。下一项是GAMMA,主要是控制直线部分的反应,GAMMA值要是降低一点,彩色的浓度就会加强一点。BLK GAMMA主要是控制暗部的颜色和层次。另一重要工具是KNEE,控制及延伸高光位。WHT CLIP让我们控制最高、最亮的部分。DETAIL指轮廓,是为电视画面生产增强信号的电子线路,使你感觉增加一点虚假的锐利度。最后一项,MATRIX是很重要的参数。这些菜单的设置会改变画面的画质,对暗部的细节,色彩饱和度等等,熟悉并掌握它们,这也正是我们的摄像师除了用光、用影、完美构图之外还有待继续琢磨的地方。F900给我们更多的在菜单方面调整的手段。

随着浙江广电集团的四大精品工程《西部地理》、《西湖》、《中国大使》等高清节目的开始制作,高清节目制作将会越来越成熟,我们终将有一天会像拍电影一样做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