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Sony
高清杯大家谈

“高清杯”论坛

鲍洪亮

高清电视剧的标准化制作

中视北方影像技术公司 鲍洪亮(技术总监)

一 公司简介

中视北方成立于2000年,由中央电视台的上市公司中视传媒出资4000万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资1000万元共同组成。主要业务以影视技术服务为主,同时兼顾媒体资源管理和宽带网络运营等项目。

成立4年来,中视北方已制作50余部(集)电视剧,其中30余部高清电视剧,如国内第一部全部由高清设备拍摄制作的大型连续剧《大宅门》,以及《天下粮仓》、《红旗谱》和最近拍摄的《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国式离婚》等;还有近100小时左右的高清纪录片,如《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布达拉宫》等;还有多部数字电影,如《巧巧》、《好爹好娘》、《狄仁杰断案》等。中视传媒目前的高清电视剧生产量约为每年400小时~500小时。

二 高清电视的现状

众所周知,高清电视也就是HDTV,是目前电视标准中清晰度最高的一种。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1995年确认相应标准以来,美国在数字高清电视的推广上非常迅速,并已计划在2006年全面淘汰模拟电视,用数字高清电视进行替换。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也于近几年相继开始了数字高清电视节目的广播。

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高清节目和高清电视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03年高清数字电视接收机的销售量为13.1万台,比2002年上涨8倍。预计2008年,全国高清电视接收机的拥有量可达2000万台。相对于高速增长的高清接收机市场,高清电视频道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高清频道将正式开播,会成为高清电视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中国高清电视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将形成迅猛发展的态势。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事业,它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 为何进行标准化制作

高清市场的无限生机将极大的刺激高清节目的生产。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使用高清设备来制作。结合这几年我们从事高清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在高清电视节目制作、特别是高清电视剧制作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

为什么要引进标准化制作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清节目的画质远高于标清

高清画面像素在220万以上,与传统标清40万~50万像素的表现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对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等有更高的要求。原来在标清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可以忽略的细节(如:同一场景中的不同机位使用的曝光量之间的差距、日景拍摄中白平衡的细微变化、服装道具的仿真程度、人物画装的细节等),现在必须认真对待。由此,不仅在服、化、道各环节的投入均有所增加,而且制作周期也有所延长。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高清电视剧的拍摄成本增加了5%~10%。

2. 设备成本居高不下

高清设备的价格一般是标清设备价格的两倍,磁带价格也是如此。同时,高清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对部分外围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要配备一些特殊的周边设备,这也是高清节目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 高质量的画面带来了制作工艺的复杂化

出于对画面质量的追求,过去一直使用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设备,被运用到了高清节目的拍摄过程中。如电影定焦镜头、电影风格镜头等设备中的KENO灯等。

另外,以前只是出现在广告制作、频道包装、大型节目宣传片中的,类似电影制作中的调光、配色等工艺手段,已经大量运用到了高清节目(特别是高清电视剧)制作中。这些设备的价格昂贵,加工费用不菲。

诸如上述这些特种设备的使用,都是使高清节目制作复杂化的原因。

4. 制作标准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还是制作成本,都是各投资方密切关注的。如何合理的控制制作成本,就成了我们提出标准化制作的根本原因。 其实,制作工艺标准化的核心,就是通过制作流程的合理化达到既保证高水准的的节目质量,同时能够保证降低制作成本的过程。

四 标准化制作的实施

根据几年来我们制作高清电视剧的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当然还很不成熟,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

1. 前期拍摄

前期拍摄过程中,由于日光变化带来色温变化,虽然可以通过白平衡的调整予以校正,但高清节目仍然能在光影的细节部分表现出差异。因此,用单机进行拍摄时,同一场景的镜头应尽量按时间顺序来拍摄,以避免造成同场戏中明显的光线跳跃感。为了避免跳跃感,有时我们建议剧组使用双机拍摄。但双机拍摄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不是两台机器间的色彩差异问题。目前的摄像机由于采用数字电路和数字控制技术,利用移动存储器将两台摄像机的参数调成一致,基本可以保证两台机器的色彩非常相近)。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两台摄像机分别有不同的摄像师操控,而不同的摄像师对节目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同时两个人的拍摄位置不同,造成对曝光度的控制不同。很多电视剧由于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得不进行后期调光、配色,极大增加了制作成本。经过我们的分析比较发现,这些需要调光、配色的画面大部分是由于曝光值不同造成的,如果在前期拍摄时,让技术员来控制两台机器的光圈、色彩、白平衡、黑电平等数据,就会大大减少画面的跳跃感,从而达到了减少调光、配色的数量,降低成的目的。

当然,这样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以前的跟机员主要是看好设备,避免磕碰、磨损造成的损坏。现在的技术员就要求有相当的技术基础,不仅要掌握摄像机的工作原理,而且要熟悉整个电视剧的制作过程,利用摄像机的内置菜单对拍摄效果进行准确的设定,协助摄像师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2. 脱机编辑的介入时间

我们采用非编设备进行高清电视剧的脱机编辑,一般是在电视剧拍到1/4至1/3时开始,一边拍摄、一边进行粗剪。这样,在剧组转场或某个演员离开时,不会因缺少镜头而造成遗憾。在全剧拍摄结束时,基本上可以完成粗剪。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因漏拍画面而进行不派造成的成本上的浪费。

五 经验和问题

以上是我们对高清标准化制作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在特技制作、声音制作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更有效的探索和改进。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 高清设备和磁带的价格仍然偏高,希望厂家能够尽快降低下来。

  • 高清非线产品的性能仍然不够稳定,产品线还不够丰富。同时也存在信息交换的不兼容问题,多个厂家间的文件格式互不兼容,导致信息交换只能采用磁带倒换,既造成了信号质量的损失,也造成了节目制作的不便。

  • 前期拍摄过程中,投资昂为降低演员的人工成本,将某些大腕、明星的戏集中起来拍摄。这样不同时间拍摄的素材在剪辑时会出现光线、色彩的跳跃或差异,为了弥补差异造成后期大量的调光、配色,增加了成本上的大量支出。

高清电视剧的标准化制作,需要引起全行业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既提高节目质量,又能有效地解决制作成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