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Sony
高清杯大家谈

摄影技巧 使用心得

产品图

首届高清电视制作技术研讨会上王亚明先生与鲍洪亮先生现场问与答

王亚明:这个片子有没有在海外高清版发行的考虑?

鲍洪亮:目前已经有了,《天下粮仓》可能近期会在台湾和香港播出。

王亚明:标清版吗?

鲍洪亮:是。日本方面正在接触,《天下粮仓》和《大宅门》正在谈日本播出。这是高清版本。需要转成60i的。

王亚明:有没有考虑再拍的时候用逐行扫描的方式,像拍《巧巧》这样的。很适合转成60i的格式?考虑过吗?

鲍洪亮:中国的电视剧要走到海外市场,有一定的题材的限制,辫子戏日本能接受,放到欧美,大家都看不懂。在题材上要把握。所以目前我们还只是 用在数码电影方面,是种尝试。电视剧方面尽量采用50i的方式。

王亚明:照顾电视观众的习惯?

鲍洪亮:对,保证标清的播出格式。

王亚明:鲍洪亮先生发言以后,会把用24P拍的图像用投影仪表示出来,放的时候会解释一下,让大家作个对比,看24P拍的和隔行拍的有什么区别。现场拍的时候用的什么监视器?

鲍洪亮:14寸的。因为转场比较多,用24或者32的监视器不太方便。

王亚明:《大宅门》一开始用的是24寸的。

鲍洪亮:对,后来换成了9寸的。

王亚明:你们觉得是不是14寸的图像面积和辨别之间有平衡,9寸是不是不够呢?

鲍洪亮:我建议在现场拍的时候,如果有可能、有条件的话用24寸的比较好。高清方面,大家更重视细部的东西。14寸我感觉还是稍微有点小,在后期用比较合适。我们在后期的机房里配备的是9寸、14寸,主监视器是32寸的。

"杀李忠"是这个戏的高潮段落。这个戏的作曲是赵季平。

王亚明:高清版的《天下粮仓》是做的单声道还是双声道?

鲍洪亮:在台里播出的这一版是单声道,高清版本可能会换成立体声,像《大宅门》一样。做5.1声道,还不太现实,因为成本太大了。《天下粮仓》会像《大宅门》一样,做一个电影版,但是这个电影版可能不是单集的本子,会做成六到八集,每集一百分钟左右。所以在拍摄《天下粮仓》之前,当时我们和吴子牛导演,摄影师都进行了沟通,毕竟电视剧和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包括在一些台词方面,都不一样,我们当时做完了《大宅门》的电影版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多电视剧的画面特别长,电影需要很短,可能就两句话,但是剪不开,所以拍《天下粮仓》的时候我们跟吴子牛导演说过,在某些台词的利用上更趋向于电影化,为将来做电影版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王亚明:《天下粮仓》的镜头特别短。比一般的电视剧镜头短。

鲍洪亮:对,电视剧常用的长镜头少一些。

王亚明:能给我们透露一些秘密吗?《天下粮仓》投资是多少?

鲍洪亮:1800万。

王亚明:跟《大宅门》差不多。

鲍洪亮:比《大宅门》多,《大宅门》投入了2300万,其中有将近700万建了一个《大宅门》的外景地。拍摄的直接费用的投入比《天下粮仓》高一些,而且《大宅门》是40集,《天下粮仓》31集。单集的费用高。

王亚明:30集的剧卖的钱和40集的差不多。

鲍洪亮: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没有说卖给电视台多少钱,我只是说说投入了多少钱,卖了多少钱是保密的。

王亚明:你拍过《大宅门》和《天下粮仓》,标清的播出版是DVW,比你们过去用DVW拍的怎么样?

鲍洪亮:我们和索尼的DVW700P比较过一下,我们觉得用标清拍完下变换到高清,和直接用DVW700P拍出来,变换更丰富一些,清晰度差别不是很大,主要是在色间上。色彩还原上相对丰富得多。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在节目制作中前期拍摄的一些体会。我们现在用索尼公司的两种高清摄像机,一种是HDW-F900,一种是HDW-750CE,这是刚刚生产出来的。在2000年6月,当我们确定要拍《大宅门》用高清的时候,也在设备选定方面颇下了一番工夫。当时只有索尼的HDW-F900这款摄像机,因为我们要考虑到标清的播出,当时就选用了两台HDW-F900拍摄《大宅门》。后来再投资的戏,特别是今年我们750到位以后,就已经开始用750拍摄另外几部高清戏,《纽约丽人》,即将开拍的《壮志雄心》,我发现高清摄像机,在性能方面是比较出色的,另外主要是高清晰度摄像机运用了以后,我们和电影接近一些。因为我们原来做过一个比较,当然是比较简单的比较。我们把高清晰度摄像机拍出来的画面,和16毫米,超16毫米,35毫米做过比较,画质方面相当于16毫米,色间方面和16毫米有所不同。去年投拍了第一部高清晰度数码电影《巧巧》,用24P格式拍的。我们觉得高清晰度拍电影将来是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因为毕竟比用直接胶片来拍,从成本上,制作流程上要经济,划算。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制作,胶片拍完以后转场不能马上走,要等冲出底片来看看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了,再拆东西,走。高清是现场就可以看到磁带记录,用24P记录的话,一盘可以记录50分钟,非常经济实惠,做很多特技的时候也非常方便。我们今年还计划投拍两三部数码电影,进行尝试。刚才讲《天下粮仓》的时候我讲到,高清摄像机与标清摄像机相比,在暗部细节方面,色间方面,色饱和度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高。

另外,如果要得到一个好的画面,我在去年应索尼公司的邀请讲了一个观点,我觉得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摄影师对摄像机的性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国内很多摄影师更注重画面的构图,包括分镜头的运用考虑多一些,对机器的性能了解得远远不够。现在的数字摄像机到高清摄像机,里面有很多内置的菜单,这个菜单会改变画面的画质,对暗部的细节,色彩饱和度非常有作用。另外,就是灯光方面。在清清方面灯光的作用更接近于电影,越来越重要了。想让一个画面非常漂亮,我觉得灯光方面可能在布光方面的照明人员,用光的数量要增加,布光的层次上,也要更多地去考虑。还有特殊的拍摄设备,刚才讲《天下粮仓》的时候王亚明也讲了有摄像车,轨道的画面。这些都对提高画面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利用滤色片,这个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今后拍摄中提倡使用。刚刚封镜的一部戏,《好爹好娘》也是讲反腐倡廉的事情,在五,六月份播出。因为是农村的戏,我们希望色彩的调子低一点,但是,高清摄像机还原的时候色彩特别浓艳,而我们恰恰希望要那种苍凉一点,因为反映的是过去贫穷落后的情况。但是拍摄出来的东西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在后期的时候还要做高清摄像机的色彩还原调整。我们有的时候需要把色彩还原得特别丰富,特别饱和,比如说进行一些抽色的功能。这样在后期方面不用投入这么大的精力进行调色了,这样成本也低了很多,希望索尼公司在这方面能够考虑我们的建议。现在我们采用了750的摄像机,有一点比较好,重量上比F900轻,外形上也比F900更方便,也是220万像素的。如果通过选配的视频存储卡,可以预留七秒的图像,这样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可以保留下来,这对我们拍摄过程非常有用。我原来也讲过,我们在减振器的运用上费了非常大的脑筋,F900只有高清为此模拟分量的播出,标清的不能兼容,特地购置了高清的液晶显示器放在监视器上使用,750就不需要了,有一块701的下变换板,支配输出可以直接做到标清,可以设置成高清,用传统的减振器,像滤屏的减振器就可以拍摄了,这一点750确实是比较优越的。我们放一段《巧巧》。

这是我们在去年拍摄的第一部数码电影,24P格式的。(放片子)

这个戏的外景是在青海拍摄的,24P格式放的,F500。

王亚明:拍是24P,重放还是24P?

鲍洪亮:24P这种格式就是磁转胶的时候特别方便。讲了一个四川平凡的一个小女孩,出来打工,种种的经历。

王亚明:这个镜头是不是用的不一样啊?跟《天下粮仓》,不是电视镜头吧?

鲍洪亮:一样的。

王亚明:感觉不太一样,为什么?

鲍洪亮:这是采用大量的滤色片。主用的镜头是三种,一种是佳能的,一种是富士的,还有一种广角镜头,安琴的,那种变焦镜头。今年还要购置一种安琴的可以转达成35毫米电影机的镜头。还有一些其他拍摄的器材。比如说船形云台,寻像器,跟焦的一些设备。这样就可以让数码电影的制作更接近于传统的胶片制作了。

说点儿题外话,刚才王亚明也讲到在拍摄方面的成本问题。这几部电视剧的制作,我们大概核算了一下,在设备投资方面,高清拍摄是标清拍摄投入的设备量的两到三倍。从投资方面只是增加了30%左右,但是带来的好处是拥有了一个高清的版本,其二是可以用现有的素材,将来创造的效益,开拓新的市场有更大的好处。用高清投入还是比较值得。

我下面谈谈我们在后期制作中的一些体会。当时,在做《大宅门》的时候,我们原来根本没有作过,是第一次,而且时间又特别紧,给我们的时间是50天左右,非常紧张。我们当时就和索尼公司,和我们的剪辑公司的技术人员会下来商量什么样的制作流程最方便,最经济,效率最高。后来我们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先把所有的素材用高压缩比,20:1,F900下变换言之到标清,到非线性,用AV的SB9000,由剪辑师和导演在非线性进行精简,把画面调整好,剪辑好,每一集的时间都控制得很准确。我们得到了一个EDL表,拿来到以后,时间比较紧,购置了一套BVE700的设备,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输入剪辑点比较多,《大宅门》每一集的剪辑点都超过500,我们就用传统的DV2000,两台录像机,一放两录,电视剧绝大部分画面比较轻,叠录比较少,就进行了粗编,核算了一下是五百个点,七八个小时。后来把所有的特技镜头都空下来,再用DV2000接上BVE700,把所有的特技部分做出来,完成高清的版本,用这个高清的版本下变换到标清,做两个版本。一个是声音的版本,还有一个标清的母版,上字幕,《大宅门》是这么做的。《天下粮仓》的制作,基本上也是这样,《天下粮仓》非线性设备采用的是VE的,也是由它最后生成BE9000格式,进行粗编。后来我们高清的AV设备到了,就把片头,片尾,很多特技,还有回忆的黑白,包括部分段落的调色,我们都在DS里完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清版本,下变换到标清,在台里播出。

我介绍一下DS这个设备。我们目前用的效果还算可以,动态分工,高反差的保留,噪波等等这些特技手段比较好。但是调色方面,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个问题,DS在调24P的时候,有抖动,调节器50I,60I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问题。这个事情我们也和索尼公司联系了,希望尽快给我们解决。通过这两部戏的制作基本上把高清编辑的制作流程确定下来了,用高清的非线性设备进行粗剪辑,再精剪以后,做高清版本,再把所有的特技部分进行调整和制作,之后形成高清的版本,再下变换到标清,保证现有播出模式。

《天下粮仓》制作后我们发现,在拍摄的时候,剧照不多,没有很多特别好看的剧照,当时公司为宣传这部戏,人们当时就试着从DS里面把一些比较好的画面按帧采成TTA的图文文件,结果出乎我们的想象,非常清晰,非常好。杨卫也说,如果这样的话,高清拍摄不用拍剧照了,后期抓出来就可以了。这是现场用照相机拍不到的东西,非常好。

放一段落我们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片子,"迪庆"这是在2000年初的时候制作的,这里面还有一部分是胶片拍摄,和高清的东西混编在一起的。当时,因为制作手段还不是特别完善,所以,这片子里面的特技部分不多,而且有一些细节部分,我们应该再做一些更精细的调整,都还没有这么做,暗部的一些细节什么的。迪庆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拍迪庆时还没有50I的摄像机,这是拍的。

我刚才讲了两点,就是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高清晰度电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北方公司今年主要是想在高清制作方面加大投入,包括设备方面。我们在制作过程中也发现有很多设备不足,比如说我们现在用下变换,直接采用索尼的录像机来做的。坦率地讲,效果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好。当然了,现在也只能是用这个来下变换。今年在高清的格式转换和上下变换这方面军的设备要进行一些采购,现在正在选型。另外是高清的示波器,包括刚才讲到的电影镜头的转换器,包括船形云台,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也希望能和各位同行们一起就高清节目制作方面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最后,我受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宜平先生,副总经理刘俊杰先生,节目制作总监香江先生的委托向索尼公司和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表示感谢,也为他们不能到会致歉。另外感谢能给我们这么一个机会,在影视界从多同行面前,能将我们这几年在高清节目制作方面的工作做一个汇报。

中视传媒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投资拍摄和正在拍摄的高清电视剧有《大宅门》,《天下粮仓》,《神医》,《好爹好娘》,《纽约丽人》,以及即将和著名华人导演唐季礼合作拍摄的电视剧《壮志雄心》,陆毅,李亚鹏,任达华担当主演,国家队教练米卢,著名的球星杨晨,以及跳水世界冠军田亮,都将在里面客串,这个片子在五,六月份,世界杯比赛期间播出。另外,高清晰度电视电影《巧巧》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剪辑工作,年内投拍23部高清晰度数码电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中国》,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拍摄了近十集,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拍摄四到五集。希望影视节的各位同行,能和中视传媒公司和中视北方公司在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交易方面,也加强合作,在即将到来的中国广阔的高清晰度节目市场中携手并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鲍洪亮先生精彩的讲演,尤其放的片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请王亚明先生把24P和50I的关系通过实例给我们再做一下演示和讲解。

王亚明:昨天下午我们纸上谈兵,谈了很多24P,25P,50I,60I,今天想让大家看看,这里手里有拍好的24P的素材,我们想用50I的方式重放出来,是两个过程。先把24P加快重放速度,变成25P,显示的时候是50I,50场隔行,我们看一看和直接用50I拍的有什么区别。下面重放一下,首先把投影设置成50I。大家可以看到投影是可以选择的,把录像机也设置成50I。这个时候重放24P的磁带是按50I重放出来的,是把一帧变成了几乎相同的两场,大家看看是什么效果。

就就是用24P放过的《巧巧》,我们还是重放刚才那一段素材,我们看一看。大家会发现镜头摇摆的时候,是一抖一抖的,运动的时候有抖动感,大家可以发现。静止画面看不出来,一动的时候就会看出来。当时我们研究了很长时间,和小鲍一起研究,感觉看电视的观众可能接受不了这样一种抖动感,也可能是我们估计得不对。这个速度我要说明一下次,会比实际的时间变短了,比如说片子做的是一百分钟的节目,如果是用50I方式的重放出来,时间会缩短4%,100分钟变成了分钟。对播出的节目安排上可能会有一些影响。这种运动的时候,大家注意看,是一种抖动的感觉。

我们现在换一个素材,还是《天下粮仓》,现在投影和录像机都是50I状态,拍也是按50I拍的,动的时候没有这种感觉,和看电视的感觉是一样的。在24P转25P,50I,60I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时间码转换。大家看,这个镜头摇动的时候没有抖动感,因为每一场和每一场实际不一样,拍24P,25P转成50I重放的时候,奇数场和偶数场是不一样的,运动的时候有抖动感。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所有的胶片版电影都有这个感觉。时间是多长就是多长,没有时间差的问题。

再放一段用高清摄像机拍的广告,在欧洲最近几年不考虑高清播出,只考虑数字的地面或者卫星播出,欧洲事实上没有高清播出市场,但是很多欧洲制作公司采购了不少高清设备,主要是干什么呢?用高清拍广告。原来大家知道,最好的广告都是用胶片拍前期,胶转磁,然后用最好的后期制作设备,再做成广告。现在,他们就直接用高清摄像机拍,不用胶片了。拍完以后,再转成PAL或者是N制,还是标清的,在电视台里播放。这是汽车广告,通用的。是用24P拍的。原来这类广告都是用胶片拍前期,然后胶转磁,在做标清的后期,现在用24P拍,用24P做,得到24P母带以后,再下次变换成PAL或者N制,在PAL和N制的国家可以播放。我们今天本来想做一个32下拉变换,把24P变成60I重放,但是这个机器里没有装32下拉变换的板子,所以看不到。这个也抖动,能看出来。尤其水平方向移动的时候比较明显,因为高清晰度水平方法宽一些,水平方向移动的时候特别明显。现在可以看出来。 我们的样片观赏就到这里,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希望继续昨天没有做完的讨论,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还要说明一点,我们不是一个广告性质的会,所以从昨天到今天,对产品的优点,缺点我们都是要提的,包括对高清晰度电视技术本身的优点,缺点,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地说,确实高清晰度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我们也不避讳。刚才杨老师给我提了很多意见,大家有什么建议或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

750为什么图像那么硬?就像《巧巧》时那样?

鲍洪亮:我们用的是F900。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王亚明来解释。 王亚明:清晰度是不错的,但是在饱和度方面,轮廓有点过头。 鲍洪亮:片子里绝大部分是用侧镜和逆光,在人物面部的细节方面,包括人物主体的反映,不是特别的清晰,可能也是根据剧情,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四川女孩被拐卖,当时人贩子告诉她,把你带到南方打工,没有想到拐卖到青海,跑出来以后被兵站收容。当时导演和摄影师在设计画面方面,有这种考虑,而且整个的调子,不是特别的鲜艳,我们在后期都处理过。

王亚明:我稍微解释一下。胶片的特性,我们一直没有把曲线打出来,胶片的黑色部分实际上是压缩的。

鲍洪亮:正好《巧巧》的剪辑师杨老师在现场。

杨耀祖:这部片子是在海拔4千米以上拍的,可能因为空气的透视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所以会比较硬。我不在现场,所以具体我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高原的空气透视肯定跟平地的空气透视不太一样,是不是这样的区别。

王亚明:温先生昨天介绍过,胶片的特性其实是压缩的,有些黑色的层次没有,反而有人觉得这就是胶片感,所以黑色的部分,实际上层次是少了,这是胶片的其中的一个特点。我们刚才看的《巧巧》,这上面也是给我这样的感觉,黑色层次少了一些,所以显地硬了,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 我想问一下鲍洪亮先生,《天下粮仓》在这之前,我已经拿到标清带看过,因为我是做后期压缩的,音像制品压成DVD。今天我看了标清信号以后,我觉得,标清的信号本身很清晰,可是很灰。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天下粮仓》DVD,我们压缩的,看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优势,现在来说,最近比较流行《九江漠河》,就没有采用高清,拍出来的效果到上映以后才会知道。《大宅门》拍摄的时候,我们感觉比较清晰,色彩,还原度比较好,但是《天下粮仓》我们转成标清的时候,觉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可能是在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充分发挥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这方面有没有经验,或者你们自己有没有体会?

鲍洪亮:你提到这个问题,我跟我们公司的领导也多次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市场动作的问题,坦率地讲,因为《天下粮仓》拍完以后,我们马上转成标清版,然后马上出DVD,VCD,我们也怕出盗版,要赶紧出。下面我们会采用HDW500,进行下变换,你刚才提到的发灰问题,我们跟SONY公司也多次地反映这个问题。目前来讲,板子是50I下变换,所以目前只能达到这个质量。今年我们准备购置一台专门上下变换言之以及格式转换的设备,准备花费近百万人民币,解决这个问题。DVD的压缩,现在国内大部分是采用恒定的压缩,我们原来也是希望这样,因为有一个周期的问题,所以采用动态的压缩,柯达盘要比较多的时间,我们为了市场,还是希望尽快把这个东西出来。

杨耀祖:我们在技术上有这个问题,我们在PAL制N制节目制作中,普遍的感觉到国内的PAL制像有一层纱一样,如果广告界的人做东西,就会校色去灰。我们接到国外的N制片时,明显的感到就比PAL制好,不会出现灰度,我们做了很多片子,很多片子会到我们那里去压缩。压缩片子,我们要达到质量很好,我们只是在信号源去把关,用什么信号源去压缩,现在的版卡不一样,现在我们一般采用数字来做。现在国内的片子,或者国外来的片子,普遍的感觉就是发灰。刚才我看了一下,你的《天下粮仓》用了50I拍的,我看了你们60I的,24P格式的录音,就不太灰。这一方面,是不是说制式上有影响,可以讨论。但是我们的感觉,就是我们接到的东西,包括中央电视台给我们的节目,我们也感觉到,数字的东西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昨天中央电视台的录音室也讲了,电视台做的东西都是单声道的,走在前面的是音像,以后做到DTS,但是我的片源只给我一个声道,我要模拟声。作为制作公司来说,前期制作的时候达到立体声是很容易的,至于说真正做S3要花很大的精力,我觉得做的时候可以基本保证在立体声上,真正要解决的是灰度的问题,这是最大的影响。现在反映《天下粮仓》剧情不错,我们在后期做的时候,一边转标清的时候,我感觉画面太灰了。比如说《走向共和》,已经拍得差不多了,就是用790来拍的,真正高清拍摄,转成标清,这边用标清来拍摄来对比,这是一个比较的问题,就象高清要投放市场,我觉得广告界会先上,现在广告界最关键的一条,我胶片拍了以后,胶转磁以后,和高清拍了以后的对比,如果高清拍得好,广告界马上就会上高清。我就是咨询一下。

鲍洪亮:你刚才说声音的问题,我非常赞同,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投入的问题。我们做《大宅门》电影版,一小时50分钟的电影版,最后转换成5.1,花费的费用是50万人民币,如果把整个的31集电视剧都转换成5.1,投入太大了,而且不太划算。你说的立体声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当时我们做《天下粮仓》,不瞒你说,播出前的五天交带子去台里技审。我们做《天下粮仓》6-8版电影版时,一定要做成立体声。还有你说的灰度问题,60I和50I在色彩饱和度上不一样,我们也跟SONY公司咨询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觉得,一定是会有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的,但是目前来说,首先要从格式变换上是不是采用更高档的设备进行下变换,但是这个设备在其他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我们还没有把《天下粮仓》变换下来。所以像《天下粮仓》和《大宅门》,都有是录像机直接下变换过来的。我前两天看了一眼《天下粮仓》的VCD,坦率讲,看完了以后都很伤心,后期制作的时候我们都是高清,看到VCD这样的效果,我们都很伤心,希望高清频道尽快开播,尽快实现高清的播出,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王亚明: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更多的时间讨论了。我解释以后,就播一个片子,就是胶片和高清的对比。

在你说的前期制作,立体声比较容易,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我去年去过很多次日本著名的制作公司,他们告诉我,制作设备中,音频和视频的投资,音频设备一点不比视频的投资少,尤其像THS,杜比认证等,音频的设备投资是非常高的,这是去年我在几家日本公司的体会。第二,你刚才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N制国家制作的带子,比PAL制国家制作的好,很多人都会这么说,为什么?其实说技术上说没有道理,美国的N制和PAL制有一个区别,PAL制的电平是0.3伏,N制不是这样,我的印象是3个IRE,0.3到1这个部分,分成100格,黑电平不是黑的,往上抬了一点。你说的灰的问题,我们曾经遇到过,我讲一个历史的的问题。当时我们卖700的摄像机给王佩,他们马上给我打电话,说连DVW都不如,拍出来都是灰蒙蒙的,因为这个设备都是出厂设置的,都是中规中矩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一层雾,就是黑的不够黑,造成的结果,就是看到的最亮和最暗,就是从0.3到1伏,黑变成10和20,客观地讲降低了动态的范围,没有那么黑了。所以你就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你要看到灰,中央台的原因就是摄像机的设置问题,我们在这里看到,有时候觉得灰,也有可能是环境的问题,比如说中央台的高清设备开着灯和闭着灯看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