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之我见
春节刚过,台领导交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摄制高清节目参加专题片的评奖。以前从未用过高清的我开始留意有关高清的资料。使用者皆谈到它在操作上近似胶片摄影,原因有二:一是景深范围小,容易虚焦。二是对机器的稳定要求很高。看来这HD(高清)恐怕要用上拉皮尺的功夫了(电影中的测距、跟焦)。
五月初,我终于见到了索尼的真家伙HDW-750CE。从外观上看HDW-750CE和索尼的SX、DVW很相像,各种操作机关的位置也基本一致,电池也通用。这种不陌生、易操作是电视设备能够迅速推广的前提。结合监视器,我和台里的剪辑高手蒋华立开始尝试新设备的使用,高清的画质不用说,牛得很,但使我更感兴趣的和留下第一个深刻印象的是HDW-750CE有着同DVW700一样好的低照还原能力,这很关键,因为这等于说它适用于更多的拍摄环境;在景深方面和清晰度方面有着更多的保障。经过简单的操作实践, 我个人认为你只要会用DVW,HDW-750CE也没问题,包括自设拍摄菜单。
我们将拍摄地点选在青岛,因为青岛是山东最值得用好摄像机去再现的地方。 古老的德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花园般的别墅区,以及青岛人引以自豪的八大关绿化带和五四广场,再加上多少内地人向往的美丽海滨和仙云缭绕的崂山,这一切,如同一个大舞台,提供给每部摄像机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同时,它也象一个苛刻的判官,决不放过每台机器的每一次闪失。我和蒋华立带着仅两万元的制作费用和四本30分钟录像带来到青岛,拍摄山东电视台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高清电视片--《岛城速写》。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友邦天津电视台,拿着我们用过的机器,奔赴西藏玩大手笔去了。
开始几天,天气不好,一直是阴天,阴天本来色谱不够均衡,再加上少风,空气中的灰色介质吹不散,所以不可能真实地再现这个城市的本来面貌,我们只好先走街串巷,抓取一些小景。天放睛后,我们开始了大规模行动,早晨借助于雾气拍摄崂山;阳光充足的中午,我们将镜头对准新城的现代化建筑;当夕阳的暖光勾勒出城市轮廓的时候,我们将拍摄重心移到红瓦绿树的老城区,最后,也是最令我兴奋的就是借密度拍摄青岛的夜景,此刻,HDW-750CE的低照优势可以说非常潇洒地发挥了出来。不但色彩还原好,画面噪声小,而且在标清摄像机里很难找到的暗部细节,也再现得相当出色,我想这才是对35mm胶片最真正的威慑(16mm胶片已不在话下)。阳光下尤其是强光下HDW-750CE告诉我们,如果不对其技术参数加以适当调整,它同胶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我们没拿到HDW-750CE的技术文本,所以没有对它进行菜单设置,即使如此,HDW-750CE在阳光下的暗部影像,其生动细节也是标清不可比拟的。这证明HDTV在宽容度上有了质的突破,回想动感影像的发展史,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的生存均得益于此, 将来面对新的视觉媒体,电视要想生存的更长久,离了大宽容度恐怕也不行。
在同样的照度、同样的光圈下,HDW-750CE 的景深范围比标清要小一些,稍有不慎,很容易虚焦,尤其在长焦距拍摄中,如果你经验不够丰富,对设备的掌握不够熟练,虚焦肯定是家常便饭。我的经验是:景深小不是一件坏事,第一它能更有效地突出主体,第二这种虚实变化所造成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更接近于胶片效果,不像一般录像那样,前后清楚,平面感极强。只要我们对机器的低照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很好的运用灰镜和光圈,在长焦范围注意光圈尽可能不在最大值上,虚焦是可以避免的。此时如果你具备电影跟焦的技术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们在青岛实地拍摄时,很让我们头痛的是三角架过于轻、不稳,而且阻尼感不好,用标清设备时,它对画面的影响似乎没那么强烈,但对HD、三角架的稳定程度对图象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它甚至可以告诉你是几级风在吹动你的摄像机。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超高清楚对任何细节的要求都是超高的,尤其是在大屏幕上,细微的抖动都很明显,这很象胶片;二是高清的16:9格式不象4:3格式那样上下空间那么大,它比较能够容忍左右的微弱摆动,而绝不接受哪怕是极小的上下颠簸(动感风格除外)。
初次接触高清时有人认为,高清除了清楚点与标清没太大差别。其实往往就是那所谓的一点点差别,人们的审美趋向就发生了重大的偏移。我们这次拍摄高清的过程中就有这样一个教训。我们按照惯常的思路,在移动设备缺乏的情况下,靠推拉摇来完成镜头的运动,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拍摄静止景物时画面过于呆板,在标清画面的剪辑台上这一招儿常常灵验,但到了高清的后期,镜头的无休止运动(虽然很慢)就变得很抢眼,很多余,很不搭调。什么原因呢?从人的视觉思维上讲,当景象不够清楚的时候,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连续画面所显示的过程影像中,对画面细节部分不太注重,但高清不同,它对被摄体细致入微的还原能力,就等同于将画面中最生动的细节因素加以放大,这种放大无形当中夺走了人们对连续画面的关注。当人们沉浸在对鲜活的影像欣赏时,你的镜头却在那儿摇来晃去,效果可想而知。这如同饮食,当人们只需要温饱的时候,你可以不谈口味;而当人们在味觉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时,你还在那儿追求量的累积却避而不谈美食就是不能接受的。 HD就是电视的美食,它虽然更喜欢完美的移动镜头(如移动大师的电影语言),但也绝不惧怕固定的长镜头,这又如同一个模特,有足够的美丽就静下来让形象来细细地说话,否则你就必须用不间断的动作去干扰别人对你形象的注意力,HD在细节上的优势可能要改变一些我们以往惯用的电视技法,甚至于思维。
《岛城速写》在HD的使用经验方面也不可能超越速写的范畴,有很多的设置我们还未开发出来,有很多菜单没来得及应用。但是,有一点我们在初试HD时明确了许多:那就是高清已不再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高清甚至于超高清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电视生存的希望。之所以如此夸张地说,是因为在当今电视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高清"质优"和"价优"的特点会把强势媒体的竞争对手拖垮,这在世界跨国媒体的兼并中不乏其例。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在电视审美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我们必须超前一步赶在更先进的媒体之前引领他们的欲望,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一生所积攒下的这点电视的看家本领,恐怕会变得像一台破旧的家用VCD机一样,虽然还在电视柜里摆放着,但已尘土满面,无人问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高清作为划时代的电视产物,虽然还不能即刻播出,但它应该成为电视人远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便是我对HD的一点小小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