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高清第一次亲密接触
此次非常有幸参加索尼公司举办的"高清杯"的活动。因为在此之前就听说过这套机器
有着各种优越的性能。当亲手接触到高清摄像机时挺兴奋的。这套摄录编系统共分为
HDW-750CE高清摄录一体机
HDW-M2000P高清数字录像机
XPRI非线性系统
BVM-D高清监视器
外型:
初拿到高清摄像机,外观上感觉很有亲和力,外型设计与索尼以往的SX机器(DNW-7P)很像, 各种操作钮,档位大体一致,容易上手。摄录一体的外型设计时代感很强,比起老的SP机器, 增添了一些拍摄兴趣。机身重量也有所减轻,对于扛惯了SP机器的摄像来说,这无疑是个福音,便于肩扛,增加稳定性。
曝光:
在未使用之前,听说这台摄像机光圈非常灵敏,掌握不好容易曝光过度。所以刚开始拍 摄时用寻像器校准之后,总是往回收一点光圈,可拍回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索性以寻 像器为准,即使寻像器里有斑马线出现,回来后回放,感觉曝光正常了。
低照:
这台机器的低照性能是非常优秀的,在拍摄《高原揽胜》(暂定名)一片时。我们行致 青海省玉树县旁的"通天河",当时已是傍晚七点多钟,太阳已落到了山后。最后的一 缕霞光,也即将逝去。当时的青山被山后的微弱阳光(轮廓光)照的好像剪影一般,山 上的红霞柔和宁静,当时的景象奇异极了。我们摄制组一行马上拍摄,当时大家担心, 在这深山里,在天黑前最后的一两分钟里这台机器能行吗?当我们回去回放录像时,大 家舒心了,因为这台高清摄像机出色的低照性能,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影像还原 真实,红霞的色彩饱满,山的轮廓分明。
16:9画幅:
16:9的画幅使我们拍摄的影片加大了信息量,比起4:3我们看到的更多,由其是拍摄 青藏高原这样的大全景影时,如广袤的高原,望不到边际的青海湖,广阔的天空,16: 9的画幅更加易于抒发情感,把高原上的壮丽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台参加的这次"高清杯"活动,我不仅参加了前期的拍摄,更有幸参加了后期的非线 性制作。平时在台里使用的是AVID非线性制作系统。
到了北京索尼公司,第一眼看到高清非线性系统XPRI时,着实被它繁多的操作设备吓了 一跳,对此也有一些迷惑,觉得使用起来会很复杂。
控制设备增多,辅助工作:
当亲自上手操作时,主要控制设备还是键盘与鼠标。键盘上的快捷键设置,大大提高了 效率,这一点对于使惯AVID的我来说容易上手。对于此系统界面上的快捷按钮、菜单与 鼠标的配合也是非常方便。
其他的设备则是不常见的。如调音台、调节色彩的控制器、如编辑机的寻像旋钮等。 这些设备看似复杂,可使用起来容易上手且很方便。像色彩调节,我们可对图像的亮 度、对比度、色饱和度通过旋钮实时的在监视器上看到,易于修改,比起以往的设备很 是方便。
调音台也很好使,对于乐曲的渐起、渐隐、高低起伏可以用手动调节,增加了人性化, 不再像以前那样打点,平滑下拉,不再像以前那样机械了。
其他的设备也同样具备各自的优点,有的简化、方便了我们的工作,有的沿袭了我们使 用编辑机的习惯,总之这些辅助控制设备的出现我觉得的还是有必要的且方便的。
特技效果新颖:
XPRI的特技效果有些比较独特,使用起来效果很好,能达到编导的目的,与编辑思想一 致,效果恰如其分。
如在《能吃的博物馆》一片中,在对主人公的一张合影的处理时,效果就很好。当时需 要从合影中挑出主人公,我们做了放大、移位的特技,意在强调那个时代的主人公当时 的生活。移位特技流畅、没有抽帧现象。放大的特技很有冲击力,且放大后失真很小, 没有噪波。这点在以前的非线性系统上很难做到。
另外XPRI的模糊滤镜效果也很不错,在一个反映主人公儿时回忆前的镜头,我们使用了 模糊滤镜,这个特技用在这再合适不过了。随着模糊的特技,我们的思绪确实随着主人 公的讲述回到了从前。
对于XPRI的实时编辑、简单实用的专用控制面板、易于操作的界面,都是我所欣赏的。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我感觉不太方便,(仅是个人的感觉)
分段上载,令素材繁多:
当然这一点不能归怨于XPRI,因为它是高清,所以数据庞大。若一次上载一个小时的素 材,从中截取所需镜头到时间线需很长时间,约几分钟。所以我们不得不采集五到十分 多钟就停下来,再采集下一段,这样一来素材就多了,找镜头就比较麻烦。
字幕效果相对简单:
我觉得比起XPRI的特技来说,字幕效果相对简单了许多。比起别的标清非线系统在字幕的效果上显的简单,变化少,只能符合一般需要。 字幕的制作过程比较烦琐,且在成片的小监视窗内没有安全边际设置。打字幕有时容易 在电视屏幕之外。
相比之下高清的优点还是不少。对于以后肯定是以高清为主流。以上的见解都是我在使 用高清系列设备中的一点小感触。只是管中窥豹。通过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我是真的喜 欢上了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