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印象
电视是一种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完美的艺术构思固然重要,但每一个构思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才能实现。作为宁波电视台的一名文艺编导,我在摄制参加全国技术质量评奖专题片《剡溪寻缘》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新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手段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这种感受不仅影响了我本人,也在很大程度上令所有参与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感触颇深。
在我接受任务初期,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专题片的创意构思与全片的框架,而没有过多地考虑技术手段方面的问题,后来得知本次摄制将采用目前世界上最新也是最顶级的高清晰度数字摄录系统(HDCAM)时,我感到了一丝吃惊,毕竟这种接近胶片摄制效果的系统对我而言是陌生的。在经过阅读大量的技术资料后,我发现它不同于我以前使用过的标清系统设备,有着它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同时也有着我们过去传统拍摄中所不熟悉的特性。
我们所拍摄的是一部电视散文片,片名为《剡溪寻缘》。拍摄地点选在了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镇奉化溪口,通过对这一条溪流以及两岸的风光、人文典故感情式的描写,我们力图揭示溪口人对溪流的亲缘与难以忘怀的情缘以及不能割舍的"乡缘"。拍摄的主要构思是以景抒情,以景寓情。
在为期近一个半月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的过程当中,我将我首次使用高清设备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细节描写
在拍摄期间,我们遇到了南方五、六月份较为常见的梅雨天气,这对我们的拍摄既带来了遗憾也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惊喜。从艺术角度看,雨雾天气并不是坏天气,而从技术角度上来看则是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在全片拍摄过程中,高清摄像机的细节表现这一优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其所有特性当中最突出也是最令人赞叹的。
在拍摄浅浅的剡溪水时,这种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剡溪里的水草贴着水面温柔地漂浮,细节毕现,赏心悦目,电子快门下晶莹剔透的水珠的跳跃充满激情与张力但绝不生硬;树叶的纹路清晰的似乎使人触手可及。另外在拍摄"千层饼"制作过程中,窗外射入的光柱、人物的细部表情、炉火上的鈎钳都异常的逼真与细腻,这在一般标清摄像机上是不易被展现的。
二、灯光、摄像的要求
对灯光而言,按以往常规拍摄的布光已不能适应高清摄像机对细部展现的要求,在内景拍摄中,使用灯光数量比我们原来设想的多,而且整体布光力求匀称,在外景拍摄中,对自然光的选择也是比较苛刻的。对摄像而言,除了对画面构图的把握以外(16:9)还要在变焦镜头中精确跟焦,这样才能充分展现高清的画面优势。这些特点都要求摄像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适应能力。
三、画面层次
在雨雾天气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画面的质感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令我们欣慰的是HDCAM摄像机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如在雪窦山的云雾这一镜头中,画面层次丰富,远处的天空、近处的山峰,山坡、树林、云雾,每一个层次都异常清晰,甚至近处的绿树都能展现,画面赏心悦目。还有对水中鱼鹰的拍摄中,在竹排上的鱼鹰展翅,画面层次同样丰富,水面的波纹、水中的绿色倒影、近处的鱼鹰,全画面给我的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全片所追求的一种江南意境。
四, 色彩还原
高清系统在画面色彩还原上同样没有让我们失望。在过去使用标清设备时,总觉得通过摄像机拍出的画面还没完全达到我们的期望,但此次HDCAM系统所展现的逼真的色彩令我们叹为观止。在我们对水、山的拍摄过程中,它真正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近似影片似的效果,尤其在高清监视器上我们几乎分辩不出是摄像机还是胶片机拍摄的,它对色彩饱和度,对比度及色差的体现都是极其出色的,甚至在雨雾情况下,我们仍然能看到逼真的色彩再现。
五, 运动镜头的拍摄
在此次拍摄中,我们大量采用了移动拍摄,充分使用了摇臂和减震器等移动拍摄器材。在千丈岩的拍摄中,我们使用了摇臂,以期达到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从高清监视器上我们不光看到了恢宏的气势,也看到了丰富的层次和色彩,在镜头中千丈岩的绿树、水与定焦拍摄中的画面相比较没有任何差别,那鲜艳的绿我至今记忆犹新,这使得我们颇感满意。在使用减震器拍摄蒋氏故居时,当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组运动镜头:从大门穿过,再穿过内宅圆洞门。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清系统所展现的画面前后景丰富,甚至远处的屋檐,近处的宅名仍然可见,没有因为移动而影响画面质量,相反却弥补了以往标清设备拍摄中移动镜头层次不够的缺陷。
从总体上看,HDW-750CE高清摄录系统是一流电视节目摄制中最为理想的系统,作为一名电视编导能较早地使用这样出色的设备,我感到很荣幸。
附:我们使用的高清设备是Sony高清系列产品:
HDW-750CE 高清数字摄录一体机
HDW-2000系列 高清数字录像机
Xpri 非线性高清制作平台
BVM-D系列 高清广播级监视器
BVE-700 编辑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