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Sony
高清杯大家谈

摄影技巧 使用心得






初识高清

北京电视台 陶巍

2004年6月初,我有幸为北京奥组委拍摄2004雅典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第一次使用 了Sony公司HDCAM系列设备中的HDW-750P摄录一体机。对于我这个从业多年的 专业摄影师来说,经历了从M3到BETACAM的跨越之后,又一次惊叹技术的发展带 给电视画面表现力的冲击。

我是第一次接触HDCAM高清设备,因各种条件限制,除了一台HDW-750P 摄像机 之外,没有其他的辅助设备,也没有使用说明手册,甚至连电池都是从别处借用, 即 供标清摄像机通常使用的BP-L60A 锂离子电池(这也说明Sony ENG 设备之间很好 的通用性)。这台高清摄像机机身外观和各种控制按钮的位置和原来的Sony标清摄像 机基本相同,有多年Sony 摄像机使用经验的专业人员很容易适应。

经过简单的熟悉,发现一大技术难题—焦点。对于这样一台水平清晰度能够达到1000 电视线的摄像机来说,任何焦点的误差都能给画面带来严重缺陷。也就是说,保持焦 点的精准成了HDCAM 格式高清电视画面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能够实现准确调 焦,在及其简陋的技术条件下,我利用焦点板对后焦进行了数次调校,确保后焦准确, 并反复测试通过推到长焦调准焦点,而后拉开到适当焦距时焦点的准确程度,得出在 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基本做到凭借肉眼实现准确调焦(但是这个 过程很烦琐,几乎在拍摄每一个镜头之前都要反复调试)。

与此同时,景深的利用也变得空前的重要了。传统的标清设备中,因为本身的水平清 晰度不高,所以对于焦点的准确性也是没有很高要求的,在一定的景深范围内可以获 得近似的清晰度,焦点的即便不够精确,也处在可以忽略的范围内。相比之下,高清 格式对焦点要求很严格,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被摄物体产生位移,就需要进行手 动跟焦。跟焦难免出错,综合利用光圈(尽可能小)、电子快门、灰片(密度尽可能 低)和镜头焦距(尽可能广)的配合获得较大的景深范围,能够较好的弥补跟焦时所 带来的这种缺陷。

HDCAM 高清区别于传统标清的优越之处:

1. 最大的优势就是清晰度的大幅提高,已经可以与胶片的清晰度媲美,可达到1000 电视线令人叹为观止。

2. 画面细节表现更加完善,对物体的表面质感,轮廓,颜色还原都有着质的改变。

3.在低照度条件下,色彩还原和不同层次的表现力较好,引用胶片的概念来说,就是 具备优异的趾部曲线(或者说可以通过对伽玛的调整实现暗部细节的较好再现)

4. 16∶9 和4∶3。传统标清电视画面是4∶3 的画幅比例,对于不少场景(例如舞台 上一排横向站立的演员和场面很宽阔的自然景观)来说,只能通过摇镜头才可以表现 全貌。HDCAM所提供的16∶9画幅比例对这一类场景的表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 件,画面拍出来很大气,同时在构图形式上也需要使用新的语言符号,讲究构图中的 “配重”,以适应更宽的画幅和信息量。合理安排景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 一致的画面布局。

HDCAM 之局限及需要完善之处:

1. 关于光圈控制。我一直习惯使用斑马线作为控制画面的亮度的主要参考标准,在 HDW-750P 摄像机上也找到了斑马线开关,打开后发现,斑马线在寻像器中显得比 传统标清系列的斑马线宽。在打开斑马线状态下利用寻像器调焦,感觉受到的干扰较 多,经常出现调焦不准的现象。关掉后,调焦效果不错。但是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 出现焦距和光圈需要同时进行调整的情况—斑马线打开,观察焦点困难;关闭斑马 线,光圈调整又没有了参考标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对比较难以协调的矛盾。

2.镜头上的调焦环阻尼过小,很容易被触动,调好的焦点就跑了,因而在拍摄过程中 经常需要反复调整,影响拍摄工作正常进行。

3. 限于条件,我使用了自动拐点控制(DCC),但是依然发现高亮度区域(肩部)的 色彩还原和层次细节表现不是很好。经了解得知,这台机器还有其他对于高光部分的 画面处理手段,只能作为一个遗憾留待下次实践了。

4. 尽管HDW-750P 具备小巧轻便的机身和良好的配重设计,但是在目前阶段,不适 合大多数ENG拍摄。因为在缺少大尺寸高清监视器的条件下,摄影师很难通过寻像 器确定经常变换的焦点是否准确。在稍纵即逝的场景面前,焦点“软”了会带来很多 遗憾。

以上是我通过短短两天的实践,对HDW750摄像机的一些粗浅认识。我相信HDCAM 高清电视系统是电视制作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并一定会凭借自身优异的表现带给人 们更高质量的视听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