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Sony
高清杯大家谈

摄影技巧 使用心得

南方电视台在后期制作中





经历高清

南方电视台影视频道 杨德建、王春江

接到Sony 高清杯的参赛邀请已经是6月中旬,台里反映都很积极,有种压抑不住参 与的热情,当时台里制作部的主任问我愿不愿意试着用高清设备拍一部片子,想起第 一次看到高清电视剧《大宅门》的画面,那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震撼,而是一种内心 的激动,对于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这种激动会产生无限的创作欲望,古人云,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着高清的设备,就像握着一把利器,一把可以劈开限制创意 构思,灵感画面障碍的利器,握着它,不再担心自己的水平发挥不出来,不再担心设 备的本身原因限制自己创作的空间。一开始台里几个部门都想接受这个任务,但由于 工作安排不开最后只能由影视频道来独立制作了。

向台里申请制作节目的报告一批下来,我们就开始边筹划选题和边等待高清设备,经 过一番调查和筛选,频道总监杨德建是一个搞电影研究生,他主力我们要跳出了目前 国内高清应用最为广泛的风光片,将目光转向了内涵更为深刻的纪录片,力求发挥高 清的特点去体现一种肌理,材质,最后我们想到了“纸”,记载着人类悠久历史进程 的纸也曾为中国在人类发明的里程碑上篆刻下任凭时间长河的冲刷,也磨灭不掉的一 笔—造纸术。恰恰是这一笔的灵感确定了我们的选题—《会纸人家》,走访目前中国 最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小村镇—邓村,记录了穿越两千年光阴的远古造纸术延 续现状。

参加了Sony 高清产品经理的孟建军半天的技术培训,我们的摄制组便带着一台高清 摄像机HDW-750P、一台高清编辑机HDW-M2000P 和一台14 寸高清监视器BVMD14H5E 踏上了《会纸人家》摄制历程。毕竟是第一次接触高清产品,简短的培训虽 然强化了对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功能,但丰富的菜单设置,和光线的调整这些需要在实 践中摸索的经验在拍摄的前几天都给我们出了难题,最初几天的拍摄的片子基本上都 不能用,主要因为不了解高清对光的要求,因为纪录片的关系,基本上是连续拍摄, 导致很多画面从亮处到暗处对比过于强烈,而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不想表现的东西 也变得分外的清晰,飞舞的蚊虫经常让给我们的画面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始料未及 的,这让我意识到细节的丰富不仅仅代表丰富的画面,也意味着挑战,不只是对摄影 师,对化妆师,灯光师的要求也向上拔了一个台阶,从高清电视剧《大宅门》的化妆 班底更换了两批,高清的高要求是可见一斑。

经过几天的实践,摸索,尝试,接下来的拍摄效果逐渐提高,在看到一摞摞的“会纸” 表面的网状纹理,边缘一根根的细毛在监视器里清晰再现的时候,那种激动地感觉油 然而生。

在拍摄将近尾声的阶段,我们对HDW-750P 的丰富的菜单如:和光线要求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拍摄的画面质量也有了提高。再回头看看最初拍摄的画面,真希望能有时 间重新再拍一次,看来只能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尽量弥补了。

断断续续两个月的拍摄结束了,我们来到了Sony 高清杯后期制作合作伙伴HMI 上 海的办公室开始了一个星期的后期制作,这期间,我们使用了HDW-2000 高清晰度 数字录像机和XPRI 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为前期拍摄的素材作后期编辑,这套XPRI 在颜色的调整方面确实很方便,易操作,鼠标拖到哪里就可以调整哪里。而在剪切方 面设计就不够人性化,简单的切换就需要设置转换轨道,对于后期制作人员来说,麻 烦,费时。如果能在这方面加以调整会是一套不错的后期编辑工作站。

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了高清的拍摄,制作,到最终呈现给 观众的清晰画面,再去看标清,其中的感觉不言而喻。我的专业并不是摄影,多年的 电视工作经验,让我对画面质量与效果的有着更深的体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观众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不仅仅体现在节目内容上,更体现在画面质量上,在观众握着手中的遥控器,不停 地换台的时候,是什么让他停下来,是那一秒钟的画面,不是剧情,不是内容,一秒 钟,两秒钟,三秒钟直到一分钟,人们也许才开始意识到内容,如果没有这一秒钟, 就不会有随之而来的一分钟,更不会有耐心看完内容,也许连观众自己也不曾仔细想 过其中的缘由,偶尔会发觉,即使很无聊的节目也会不知不觉靠到结束,这就是画面 效果的魅力。就象是看过DVD的人无法再接受VCD模糊的画面一样,一但接触了高 清电视我们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其高质量的画面效果让人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和 一种比同行优越的自豪感,有时我真的觉得它象一挺高性能的机关枪,让你在战斗中 充满必胜的信心。高清带给了电视工作者的震撼,惊喜与激动最终也会在电视观众中 得以体现,高清电视一旦出现便不可避免地成为电视工作者的必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