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诗歌片《西藏的天空》拍摄随笔
去西藏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2005年机会来了。9月的一天,我们一行多人,早上从成都机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停在了拉萨贡嘎机场。当我走出机舱呼吸到第一口空气时,西藏的天空和白云让我十分震撼。
第一次到西藏拍摄,没有过多准备,只带了一套索尼HVR-Z1C,随团拍摄我们的进藏活动记录。西藏的蓝天白云、雪山湖泊,令我们激动,不由得想要用手中的机器,急切地将如此美丽的异域风光记录下来。当时,并没想过以后要做什么用途,只是记录下来供自己和朋友欣赏。由于是跟随旅行团进藏,拍摄不能像摄制组那样有计划拍摄,只能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就这样,还时常让导游催促着上车赶路。
在西藏拍摄不同于内地,使用高清摄像机也不同于标清摄像机的使用概念。高原拍摄自然景物,曝光很难把握。西藏海拔高、我们一般都在三千至五千米高度间行走,光线强反差大,拍摄的画面很难顾及到景物细节的全部。这样的条件下,按照主体亮度低一到两档进行曝光,虽说整体细节不全,但画面主体突出,画面暗部细节少了,反而带来神秘感。正常曝光条件下降低两档光孔曝光,给后期留一点空间调整,主体细节更加丰富。
当我们来到西藏,走进拉萨,广袤壮美的异域风情,让我感叹未能早日到西藏看看。以前,看过许多有关西藏的电视片和图片,但当你亲自走进西藏,感觉完全不一样。在西藏行走,所有的动作都要放慢,稍快便气喘嘘嘘。但当你看到天离你那样近、云在你身边缭绕、雪山在蓝天中那样洁白、人在其中是那样渺小,你会由衷的感叹大自然的雄奇。我们在海拔4700米的纳木错(湖)畔过夜。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看星星和月亮,真是别有一番感受。夜晚的天空是深蓝色的,星星在你的身边,月亮在你的头顶,似乎伸手可摘。拍摄这样的景色,用小高清有很多困难。我尝试用了很多种方法,最后用小高清的慢门3,把这一场景记录下来。现在看,效果还过得去。
第一次进藏返回深圳后,我看了拍摄的全部素材,发现这批画面,不但是一次旅行团的旅行记录,还可以剪辑出一部西藏电视片。找到同行作家吴亚丁,我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搞一篇电视诗歌短片。但真的搞下去,才发现对西藏感受很丰富,但很多需要的画面都没有拍到。之后,经常有同事进藏,我们都会安排他们去拍摄一些需要的画面。譬如,像大昭寺里信徒顶礼膜拜、经幡、徒步叩拜等。经过近一年的资料收集,素材得到了很大的丰富。
2006年,我们第二次进藏。有了第一次的经历,这次我们自己组织,随身装备了索尼HDW-750P高清晰度数字摄录一体机,索尼HVR-Z1C高清晰度数字摄录一体机。行走路线选择了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墨脱又名白马岗,是西藏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内地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目前仍然不通公路、不通邮的地方。进入墨脱,我们在的山林中徒步行走六天,翻越海拔4221米的多雄拉山口、穿过险峻的雅鲁藏布老虎口路段。一路上,不仅要适应高海拔的生理反应,还要经历风雪交加,前路不明的恶劣环境。从寒冷的冰雪世界,到湿润闷热的亚热带丛林;从山顶的冷杉树,到丛林中的野芭蕉,一天之内,可看到不同自然带的明显变化。条件艰苦,但极富挑战。墨脱气候变化较大,拍摄时我们大量运用了间隔拍摄的方法来改变时空的关系,在拍摄南迦巴瓦峰时效果非常突出。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的第15位,山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云层的变化相当大,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这时如果普通拍摄,画面比较单一,也不能表现其云层的动感。使用间隔拍摄,一秒拍摄一帧,拍摄时间20-30分钟,出来的效果是云层在山峰流动。峰顶时隐时现,画面效果丰富,动感强烈,也体现了时间的变化。
雅鲁藏布江自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冰峰雪山发源,沿喜马拉雅北坡山谷一直向东,途经l000多公里,流至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尾翼,在林芝、米林、墨脱、波密四县交界处直转南下,形成一个马蹄形大峡湾,这就是雅鲁藏布江大峡湾。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水流十分汹涌,气势磅礴,水质十分清澈透明。在拍摄水的时候,合理使用快慢门,能够得到特殊的效果。经过后期做慢,就可以清楚的看见一颗颗溅起的水珠,像珍珠一样,十分漂亮。拍摄全景时,运用慢门拍摄,后期做快的手段,拍摄出来的水面就像云雾一样流动,画面效果丰富。
在使用慢门上和第一次一样,只是用了HDW-750P来实现。拍摄画面中没有变化较大的物体时,曝光不足可用慢门来加大曝光量,而不用开增益。比如拍摄西藏墨脱的星空,其云层较内陆稀薄,星空用肉眼看上去十分漂亮,然而总体光量对于高清摄像机来说远远不够,即使开增益也不够。这时合理使用慢门拍摄,像照相机一样长时间曝光,就能拍摄出较为明亮的星空。
西藏的拍摄,经过一年多的拍摄,素材基本够用。这样我们就进入后期制作。后期创作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西藏的天空》这首诗的含义?如何在影片中体现在西藏的感受?片子剪了五、六版,特技也作了很多,但都找不对感觉。最后,在和一位佛教界的朋友聊天时,我突然意识到《西藏的天空》,不能仅仅只用西藏的美丽风光来表现,而要重点表现西藏的神秘。而西藏的神秘呢?则更多要从西藏人的生活和藏传佛教来体现。
这样,我们对影片重新定位。主题,思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全面进行调整。在音乐方面,我们选佛教音乐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作为全片的音乐基调。在剪辑方面,去掉复杂的特技处理,采用平实的单一画面,通过画面本身的自然流动,来完成全片的连接。影片完成后,许多朋友看了,都很诧异。他们说,很少看到如此美的西藏啊。
而我的那位佛教界朋友看了后,饶有深意地说,西藏的天空,你们能说清楚吗?一个人用一生去修,都不一定能参悟到西藏的天空是什么。你们才去了几次?就敢说西藏的天空?
我想,且不管敢不敢说,对于美丽的西藏,我是真的有话要说。这部片子所表现的,也许就是我心中的那片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