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电视台高/标清同播发展情况及高清频道框架设计与评估方法探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范金慧
如果把上星频道作为“空中部队”的话,那么可以把通过无线和有线传输覆盖本地区播出的一些频道比作“地面部队”。我们知道不是每个台所有频道都能上星的,大部分的都还是在本地播出,“地面部队”怎么走,这方面如何考虑,也要提上议事日程。在此主要讲两个部分,一个是把现有卫星频道的一个高/标清同播的近况做个沟通,第二,对SMG未来的本地播出的高清频道框架设计和评估方法跟大家做个交流、探讨。
一 SMG高标清同播现状
1. 高标清同播前期准备
为了响应总局9·28高/标清同播的通知,SMG积极做了准备。SMG是比较早地在行业内推广高清的单位,我们这么多年来(近十年)在高清领域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国内最早的运营频道,像高清频道已经开播了,我们通过新媒体的百事通也有高清频道在开播。
为了响应总局号召的行业规模性分发高清电视的大背景,SMG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组织制定了《高清电视节目技术指标和生产流程制作规范》,并对台内13个频道相关的编导、摄像师做了专项培训,并且作了相关的考核工作。我们对这项工作相关的频道、技术团队都非常重视。 8月-9月中旬,分批组织实施了针对集团编导和摄像师的专项培训,完成了技术团队人员配备、设备补缺、系统建设,以及制作、播出、传送、上星全链路的贯通。
2. 高清电视节目技术指标和生产流程制作规范
至于台内高清节目生产流程制作规范的细节,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们这边做的规范主要是针对台内的,包括采集阶段、制作阶段、播出阶段、存储/交换阶段。采集阶段,对取景要求、色域管理、饱和度设置、音频信号的采集和监听要有统一的语言。制作阶段,涉及到高标清素材混合使用要求、字幕要求、特技处理、彩条类型、音频格式转换、配音及混音、音频信号的监听。播出阶段,画幅管理、图形叠加管理、视音频同步、播出带音频通道分配问题。存储/交换阶段涉及存储/交换带音频通道分配。实际上,我倒是建议从更高的层面,政府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马上出台一个行业性规范,行业内统一了“语言”,在后续的整个进程中对后面跟进的台来说,就比较有益了。
3. 已建成一条前后期制作生产线
目前SMG已建成一条初具规模的前后期制作生产线,有演播室、转播车、5.1音频系统、EFP、后期制作、外录采集、播出平台。我们已经配置了:1个250平方米4讯道高清演播室,1个1200平方米9+2讯道高清演播室,2辆高清转播车、1辆5.1音频转播车、1个杜比5.1录制棚、2套高清EFP、1个支持杜比5.1的高清播出平台系统、若干套高清非编单机及包装系统以及若干台前期单机。
4. 高标清同播的基本策略
“9·28”东方卫视的高清节目版面主要由三大节目板块组成:新闻以及相关专题(如东方新闻)、综艺节目(以大型真人秀和晚会为主)、电视剧。
我们的基本策略主要是考虑到目前现有情况,因为SMG不是以上级拨款为主营收入的,而是主要以自己的产出再反哺到投入,因此我们关注投入产出比的问题。“9·28”播出时因时间比较紧张,黄金时间段的电视剧采用高清版播出,标清频道播出其他内容。前面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虽然业界号称有上万小时的素材积累,但是现实非常残酷,大量的节目是高清未成品,是素材类的,一两个月短时间内马上做成成片存在一个现实的困难。因此,我们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其他的节目若直接可以采用高清演播室制作,就直接按照高/标清同样内容同播的方法。另外,新闻以及相关专题采用演播室画面,片头、包装等用高清来表现拍摄录制到播出,新闻外录节目采用标清上变换的方式播出。当然同步的标清频道采用下变换的方式,像中央台和北京台采用两位加边的,就是对新闻类的。综艺节目我们已经完全有能力采用全高清的播出。节目制作考虑到成本以及可行性的情况,暂时采用单版本,只制作标清版或高清版,在播出端解决上下变换问题。
5. 高标清同播的技术方案
根据基本策略的考虑,我们制定了“9·28”相应的技术方案:
* 新闻:新建了一个高清4讯道新闻演播室,配备了高清虚拟前景系统。
* 综艺:完善了现有1200㎡高清演播室的播出系统;新建了一个高清线性制作机房及相关的后期对编系统。
* 播出:完善了独立的高清播出系统。
* 传输和发射:新建了高清信号传输系统和发射系统。
6. 高标清同播的运行和实现方式
目前高标清同播的运行,在上海落地实际理论上有12个频道,9个高/标清同播的卫视(全国的),另外3个是现有的,有两个收费,还有1个央视综合,有CHC高清还有文广高清影视。目前东方卫视高清频道免费进入本地的东方有线网,首批其他的8个高清频道也已全部在上海落地,技术上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高/标清同播的实现方式:
* 对于录播节目,比如部分综艺类节目,在上载时就完成上、下变换,分别存储到相应的视频服务器中,由2套独立的系统进行同步播出。
* 对于直播节目,直接在直播时进行上下变换,由2套独立的系统进行直播。
7. 高标清同播频道东方卫视2010新版面
图1是东方卫视2010年的新版面,跟9·28相比稍有一些调整,例如一些栏目的位置。主要是黄金时间段(可以看到粉色的区域,18:30~23:00),主要有三块内容,一个是新闻,有新城市、东方新闻、新闻联播、东方夜新闻、深度105。还有黄金剧场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以及综艺大会。2010年比较大的事情就是世博会的召开,因此集团也在这里重兵部署了世博类的节目。
8. 集团高清化发展的初步考虑
2009年,完成1个卫星频道高清化,就是看到的东方卫视,高标清同播率50%。
2010年,争取东方卫视高标清同播率达70%~100%。且以新闻立台、综艺和电视剧并重,综艺和专题栏目重点配合世博会的大背景进行布局,并且进一步进行频道高清化的技术储备,积累频道高清化的运营经验。
2011年-2013年内,逐步将影响力比较强的地面频道高清化同播。走本地有线数字网络和地面数字覆盖。整体的规划将综合考虑技术生命周期和频道高清化的价值进行规划,而不是拍脑袋按照表面上凭感觉哪个频道,我们将综合考虑技术生命周期,考虑现有基础的建设情况,整个频道高清化的价值要综合进行评估以后再做具体的规划和布局。
(1)新闻节目
大新闻共享系统目前进入运行的稳定、成熟期,不宜马上改高清;因为2005年上马了大新闻节目,也是整个亚洲地区非常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目前已经运行得非常稳定,刚刚进入成熟期,这个项目集团已经投入了巨资,系统和流程不宜马上改高清。
策略:技术兼顾投入成本与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采取演播室新闻高清化录制,外录新闻按标清录制上变换播出的方法综合制作高清档的节目。
(2)综艺节目
技术:现有已建成及完善的演播室或转播车系统储备充分,可以承担大型综艺节目,具备高清化播出条件。
策略:全部高清化录制和播出。
(3)电视剧
现状:高清素材很多,但是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很缺乏,有待于电视剧高清成片的发布,尤其是高清的节目市场没有完全成熟,实际高清节目的版权远远高于标清版权,如果它成熟的话。目前高清电视剧版权的情况,对于独播或者卫星独播权,卫星多台同播权、二轮播出权等价格迥异,播出权从上几万到上百万钱之间,黄金档的节目间播出差别非常大,对于一个台的整体投入也非常大。整个高清电视剧的市场来说,购片成本不低、好片难得、高清版本成片量少、长剧容易锁定高收视率;但是这个事情对SMG的技术系统建设来说,如果以高清电视剧为主的话,频道对台内技术系统的建设成本的要求相对比其他类型节目要低很多,这是便利因素。
策略:社会化购片播出为主,同时集团层面正在加大整个版权片投拍力度,适当增加配置电视剧前后期制作系统。
二 地面高清频道框架设计与评估方法探讨
前面讲到卫视“空军部队”的推进能走到这样的状况实属不易,实际也比较成熟了,随之有很多细部的技术规范需要统一。接下来如果整个高/标清同播再深入走的话,就涉及到各个城市本地台的高/标清同播进程。我们上海高清有一个高清业务小组,这几年来,从系统建设包括整个高清产业链、整个高清的发展、还包括整个台的规划等方面都在积极地思考,还切实做了一些市场调研。2007年我们发布过一个框架设计和评估方法《地面高清开路频道的框架设计及评估方法探讨》,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
本地高清频道的发展模式实际有两种,一个是同播,现有频道的高标清同播,另外还有新开频道。在业内卫视同播之前,行业内争论比较多,但是我们当时高清小组已经通过研究明确提出了“高/标清同播方式”实际是利用现有特色/品牌频道(如电视剧频道)已有的高清节目资源及同播标清节目上变换后的高清节目组成整个频道内容配置,逐步过渡到全频道高清化,该频道的标清用户基本完成转换后可考虑关闭该标清频道。这个频率可以转换成其他的用途。
1. 框架设计思路及评估方法
图2
图3
如图2,图3,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来点看这个方向怎么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取了7个关键的指标点:用户影响度、主流性、画面效果、高清化价值评估、频道投入成本评估、技术难度、运营难度,然后进行综合考量和排序。尽量采用客观的手段,比如调研的手段/电话采访/资料查询/权威调研/报告数据/类比排序比较分析/频道模式。通过这个可以把它整个频道的前后顺序排出来。
从前面对高清电视调研结果发现,高清应该是数字电视的高端产品。高清潜在目标观众:从年龄来看,主要集中在25~34岁、高学历的年轻时尚人士和45~55岁的中层管理者。IT从业者、中层管理者、研究生及以上的人、高收入的人对高清电视的了解程度较高。年轻人对新产品的尝试心理比较明显,想尝试新产品,而希望看到高清节目的人群在25~34岁的人群占的比例最高。45~55岁的观众表示更看重节目内容的比例最高。
2. 理清三个问题
频道选定之前,再回顾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 高清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
* 观众喜爱或期待看哪类高清电视节目?
* 频道高清化的先后顺序如何考虑?
实际从高清电视的基本定义来看,它带来了两个特性:视频享受品质是适合展现有震撼力的大场面,以及逼真的临场感。
从这两个特性来看,适合什么节目呢? 全球调研结果显示(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较受观众喜爱的高清节目类型排名前茅的依次是:影视剧、大场面新闻、大场面专题片、大场面综艺、体育赛事节目。
高清频道开播需主要考量如下7个因素:
* 用户影响度:具有较好的观众收视群基础,品牌影响力,主要指现有广告收入和收视率;
* 主流性:具备全国性卫星播出的主流频道优势;
* 画面效果:高清画面效果;
* 高清化价值评估:高清化前后的价值增量大小;
* 技术难度:技术体系的并播难度较小;
* 运营难度:节目运营体系的操作难度比较小;
* 投入评估合理性:现有高清电视发展环境中的投入评估合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高标清频道同播方案的可行性。新开的高清频道实际来说存在品牌价值重塑,从零开始的风险。而对同播来说,有现成的品牌和收视率,只要适当增加人力资源,关键在于提升现有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并匹配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增加一定量的制作系统和播出系统的设备投入;作为过渡方案,现阶段主要以培养高清收视群,等待市场蓬勃发展后加大投入。在运营体系方面,已经有国外的成功案例可循。
3. 案例分析
下面试举例分析怎样涉及高标清同播的高清频道框架。
某电视台按频道逐次分析并播方案:文艺频道,专题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某台卫视。如图4。
潜在高清用户群收看电视时段20:00~22:30是收视高峰。双休日白天和晚间的电视收看视间均高于工作日。综合整个频道收视时段可以看到,黄金时段基本是首播时间,其他以重播为主。绿色以重播为主,把这个模型化抽象化一个频道,标清的频道是蓝色部分的话,如果是按照现有阶段并播的情况,黄金时段用首播的方式,相应的首播肯定要重播,重播再分散到不同的浅橘黄色(属于重播)的时间段,实际这个已经高清化得比较多了,再逐步通过时间的积累、整个运营的经验积累、包括整个平滑过渡,通过几年的时间完全过渡到高清频道。
高标清同播的两个频道都可在一个8MHz的频道内23.5Mbps的带宽内,一个是目前所有的卫视频道应该都是18Mbps,原来一个标清(就是说可能模拟的频段大概是播一个标清的)是4Mbps。针对这个节目,像前面列了一些黄金时间段的节目,可以针对它再进一步分析节目制作方法和来源,可以看到通过哪些系统建设,可以根据自己台内的系统,接下来可以测算出高清化以后,增量的需要配备的演播室系统,估算新增成本。如表1。
方案分析小结如图5。按照前面列的指标,对台内的频道做一些排序。技术层面要考虑节目运营的问题,综合技术和节目的运营成本以后,我们列了量化的一些数字,用加权法方式排列了频道高清化的价值先后顺序。综合考虑下来,我们基本做了一个模拟推断,目前价值比较高的是某台卫视。这是对整个台的综合考量,各个台不一样。可参考综合评估前面定性和定量不同的指标,再评估出台内各频道高清化的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