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2000年用Walkman卡带机,听一位刚出道歌手的第一张专辑,15年后这位歌手结婚了…

2003年用SONY十周年纪念款MD-N10,听自己翻录的任天堂Game Boy游戏主题曲,12年后打game的boy早已成为man…

2006年从SE 210开始,这一路耳机里的动铁单元从一变成了四,9年后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5PRO、UM3X、H3,你们现在又在哪位烧友手里感动着他们?

15年后的今天,身边的人林林总总来来去去停停走走,何处是归程。15年时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也许是留在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记忆。当然,15年对于已经在高丽吃了400年泡菜的外星教授来说只不过是弹指一瞬。

关于我——变一些

又时逢中国的新年,每年写一篇评测的惯例还是保持着,无论外面局势如何时局奈何,也无关于产品如星辰般交相辉映亦或是摩尔定律再一次被飞速的科技发展所颠覆,变的往往不是事,而是人,变的往往不是音质,而是人心。
几年前写评测喜欢强调9018芯片对音质到底有多大提升、时钟晶振又如何提升稳定,而现在,卖掉了PHA2和IPC,抛掉了复杂的捆绑与线材的替换,身边只留下了情怀的RH1、古典的EXK、小众的TG334和这台纯粹的ZX2 。正如标题所云,我只想用ZX2安静听歌。
一直对MD情有独钟,就好比爱人一直喜欢用胶片相机拍照,并不是人们嗤之的文艺复古装那个啥,也许我们都是念旧的人,我们爱定格的那一刻,正如MD磁头将信息卖力的写入磁碟,抑或通过光纤同步输出每一秒的歌曲,而不是一条USB轻松读写复制。所以,我至今依然用索尼最后一款MD RH1听歌,只烧录最喜欢的那几张CD,只为听MD舱门打开的那一声"咔嗒"。

关于音乐——慢一些

身边很多老烧随着年龄渐长,慢慢开始爱上了李宗盛,慢慢开始听得惯亨德尔,却慢慢每天听歌的时间越来越少。吃着快餐也享受着快餐文化的快感,这也是iPhone成为现在主流播放音源的原委。
几乎每天后半夜才能入睡的我,在清晨昏沉的半小时车程里,能用车载音响听完半张专辑。没有装X没有文艺,只是巴洛克时代浮夸的炫技能让我一天不再以萎靡开始。待来到公司,开电脑收邮件的半个小时里,RH1一张MD只能存一张CD的精致也已足够。回到家中,丹拿FOCUS 220和音乐传真M3的搭配我早已知足,做饭或用餐,看书或休息。深夜爱人熟睡后,ZX2接上TG334,静谧的环境下这才是我的世界。这,就是我一天所有听歌的时间,看似如碎片般分割许多,其实真正用心体会的只有ZX2带来的那段时间是静止的。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陪伴音乐"与"品味音乐"的区别,诚然,两者对我们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正如印第安部落有一个规矩:旅行三天之后,一定要休息一天,以便让自己的灵魂跟上前进的脚步。我们很多时候走的太快,连听音乐都变得的太快太功利,所以,请放慢一些,让音乐也跟上你的灵魂。
慢节奏的音乐习惯让我有一个一直引以为豪(一说固执古板矫情)的特点,身边的朋友也早已熟知,我只听CD并从不在网络上下载一首歌曲。为了一首歌买一张CD或EP,为了一段旋律托人从国外大代价买一张碟,这早已成为我习以为常的听音乐风格。虽然这会错过很多好音乐,这会带来很大的代价,但是,这也许是矫情并沉迷于此的一种习惯,就像痴迷MD一样的一种情结,还好我活在了一个讲情结情怀的年代…

关于索尼——留一些

"索尼味道"究竟是什么,很多烧友至今依旧热衷与讨论此,"索尼数码味与模拟味"究竟有什么区别,很多论战依然喋喋不休。"国砖秒杀索尼"拥趸们乐此不疲地用理力俱在的观点来证明。坦率地说,索尼的音频一直在国内处在争议的高地,仿佛硫磺岛上的旗帜,有人誓死捍卫有人极力阻止。
也许在我看来,索尼是一种情结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匠味。去过日本多次,也许更能明白索尼音频产品的内涵。正如这台ZX2,没有硬件的堆砌,没有酷炫炸天的双CS4398解码,没有平衡没有9018没有航空级铝合金,但索尼有大部分企业所没有的对音乐的理解和沉淀的底蕴,索尼拥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优秀工程师,最重要的是索尼一直流淌着Walkman时代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
想到去年末一人在东京银座闲逛,被一家"专做筷子几百年"的精致小店所吸引,店员根据我的外形特点、喜好、饮食习惯推荐了一款适合我的筷子,说这是东京制作筷子第一人的师傅亲手所做。挑好后店员小心翼翼的擦拭了双手,用手工木盒装盛,里面放入了筷子的介绍、匠人的故事,最后让我选了一款手工渐染的布将木盒包了起来,并用不怎么熟练的英语不厌其烦的和我解释使用方法和匠人的历史。这一系列过程只是为了一双大家可能完全不重视的筷子。
连一双筷子都做到了极致,这一台ZX2又何尝不是呢?现在再看索尼ZX2宣传时强调的细节改变,电气双层电容、厚膜铜箔印刷线路板、无铅焊锡。没有堆料,因为匠人不强调此,他们在乎的是对待每一个细节的一期一会。

关于ZX2——纯粹一些

也许很多烧友等着看这篇文章,等着我说ZX2如何好提升如何大改变,等着我说7个OS-CON电容比4个的提升在哪,等着我说双时钟晶振比ZX1的单时钟晶振好在哪里,云云。当然,您可以直接跳过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因为我前半部分只想聊聊音乐,聊聊感悟。

一、未听其之声,先相其之相

在情人节的午后将这台末尾编号55的ZX2抱回了家, 好久不过情人节的我也许一直在把音乐当成自己的情人吧。硕大的包装盒是限量的预售套装,考究的礼盒打开后是主机和附带的礼品,内含64G的TF卡、屏幕贴膜(自己贴坏了)和后期会补上的真皮皮套与工程师签名卡。
洗手擦净之后拿起了ZX2,第一印象是厚重但圆滑,重量已经与D100旗鼓相当。一体化的切割配上背后的皮革,质感非凡,俨然一件艺术品。Hi Res的贴纸昭示着它的高清晰度身份,背后泛金的Walkman暗示着它纯正的血统,取代了ZX1背后Walkman成为扬声器的争议设计。NFC的小标签笔者直接无视,毕竟只会拿它听无损。
毫无争议,ZX2的质感远胜ZX1,厚重沉稳但不失圆润,仿佛教父里的黑、冷、沉、实。而ZX1更像一个年轻的少年,棱角毕现黑白泾渭,轻盈欢脱。

二、未听其之声,先观其之心

操作系统什么的笔者毫不关心,预装软件神马的也不在意,毕竟笔者只会用它内置的音乐软件,正如韩寒所云,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
唯一有点不足的是歌曲传输速度上即使是USB3.0,也依然遇到了窄流瓶颈,100多G的歌曲拷贝花去了大半天的时间,送的那张64G卡无形中也解了容量不足的燃眉之急。截稿至今惊闻索尼又推出了适合Hi Fi音乐的纯音TF卡,也许是研发ZX2时就已经计划了吧。 屏幕分辨率、OS流畅度笔者觉得都OK,也许是因为一直习惯用MD和IPC的我,安卓的OS早已俨如神物。到手后删掉了不用的软件、清空了桌面图标,enhance进程什么也懒得折腾。唯独只留下了"音乐"这个选项,因为我只想用ZX2安静听歌。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一直吵的沸沸扬扬的"煲电容论",ZX2内置一个小Tips详细说了下新机回来电容是要充分煲的,虽没有Run到官方所说的100小时,但是从0h-10h,再到30h,区别还是有的。不像爱人刚开机听了3分钟后说了句"人声闷、远,蒙了雾"……

三、终听其之声

试听曲目方面:
民谣:Jack Jahnson-All At Once, Neil Young-Plastic Flowers交响版本
欧美流行:Ed Sheeran-One,Katherine Jenkins-Angel
国语流行:梁静茹&李宗盛-明明白白我的心live,李志-天空之城,蔡琴-抉择
原声:Hans Zimmer-Sherlock Holmes,谭盾-英雄Overture
古典:巴赫-勃兰登堡No_2 in F,巴赫-无伴奏大提琴Suite #1 in G , 莫扎特 #40 In G,K550,魔鬼的颤音-La Campanella.
New Age:Enigma-Principles Of Lust,SENS-Wish
试听曲目从笔者珍藏的近2000张CD里挑选了以上15首,略过了为了凸显器材而忽略音乐性的试音碟,也兼顾了各种年代与多种风格,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是因为这15首曲目是笔者近期非常喜欢的保留循环曲目。

一、直推
1.当纯粹的ZX2遇到古典的EX1000

EX1000跟随笔者近四年,就算拮据到无以复加时笔者都没有动过一丝一毫卖掉它的想法,由此可见对她的爱有多深。虽然其奇葩的佩戴和漏风的隔音,但是她完美的继承了角田直隆时代索尼对音乐的理解,不温不火徐徐展现,仿佛德川时代人们欣赏浮世绘的方式,慢慢展开却又深情款款。

这次与ZX2的搭配,打开AVLS后将master音量调至最大才是最合适. Ed Sheeran《One》开头的两声吉他拨弦和黄老板的那一声长叹,细节的还原就令人惊讶(这两个细节之前笔者一直没有留意到),1分30秒后架子鼓的进入,低频虽没有拳拳到肉的快感,但是每一声都是充满活力。黄老板独特的嗓音和精致的和弦,凸显了EX1000的杂食功底,与ZX2的搭配也相得益彰,不愧是索家的调音。
OST里Hans Zimmer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原声,蒸汽朋克时代的诡异开场被EX1000表现的异常抓人耳朵,EX1000出色的横向声场被表现的淋漓尽致,1分20秒后小提琴的一段solo异常出彩,乐器的分离度与结像恰到好处,比之前笔者的IPC+PHA2+EXK的搭配上了不止一个台阶。
最后选了一首南京民谣摇滚界翘楚,也是笔者的校友师哥李志先生最具代表的深情之作-《天空之城》。刚开长钢琴solo的两个键音后,李志开始了他的款款独白,温柔的一塌糊涂令人唏嘘不已。渐入的吉他是由"台湾身价最高的吉他手"李庭匡演奏,也是周杰伦周华健的御用吉他手。EX1000和ZX2的表现情到浓时依然不徐不疾, 不过歌曲章节末的残响和泛音EX1000控制的并不是很好。

总的来说,ZX2和EX1000的搭配还是很让人惊喜的,虽然没有太出彩与惊艳,但这就和EX1000的性格一样,不求感官的刺激与惊艳,也不求过于个性的张扬,只想让你安安静静的听歌,仅此而以。转念一想,戏言,EX1000更好比是老婆,不温不火地娓娓道来陪你一辈子,而TOGO334就好像是情人,充满个性与刺激,但是却不能陪你在雪天走到白头……

2.当优雅的ZX2邂逅日系工匠的TO GO 334

同样是日系耳塞,Fitear的TOGO 334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4单元的动铁卖出了5位数的价格也许是很大的原因。但是这个专业制造假牙(没打错…汗…)与助听器的须山齿研公司,这个坚持全手工打造每天只做几条的小众作坊工匠,其对音乐的理解却让我敬佩不已。

这条334陪伴笔者一年有余,虽然只有一年多,但是却让我难以自拔。笔者将其与EX1000双修,334专听人声,EX1000听其余的风格,两者倒也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就好比上一段笔者打的不那么恰当的比喻,334的性格更像情人(没有宣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的观点),没有老婆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深情的爱,没有陪你一辈子娓娓道来给你歌唱的情,334对流行的演绎可以用"出彩与刺激"来形容。正如有人诟病它刺耳的高频,这也是她刺激的表现方式。

334与ZX2的搭配也是这段时间一直的选择,因为真的着了迷,这样的感觉已经忘了上次是什么时候了。先选了Katherine Jenkins的《Angel》,最近一次听到这段旋律还是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黄昏下汤唯和吴秀波的依偎,女声浅浅的吟唱,瞬间把我戳中。334与ZX2的演绎,Jenkins的甜美与动情,吐词清晰饱含情深。泛音尾音的处理也非常到位,这与ZX1的AB有着质的变化。ZX1搭配334与ZX2的对比而言,平淡了许多,仿佛Jenkins的用情浅了些许,具体与ZX1的AB容我后续再表。

同样是李志的《天空之城》,解析和层次,低频的处理上比EX1000到位了许多,听出来的感觉也有了变化。EX1000与ZX2有点像李志站在你的面前演唱,但334与ZX2的搭配少了些live的感觉,但是有一种说不出来抓你耳朵的吸引力。

New Age的表现334就明显逊色于EX1000,选择了Enigma的《Principles Of Lust》,迷离的电音,魅惑的女声,吊诡的旋律,ZX2与334让耳朵有些许受不了,但是换上EX1000这个分量却恰到好处。那一段暧昧的喘息比在IPC与MD上更让人脸红心跳,ZX2综合的控制能力让人惊讶。

二、播放器AB
1.对比ZX1

在这款30周年纪念款ZX1身上,笔者也仔细听了很长时间,还记得14年1月在东京索尼大楼,笔者带着自己的耳机驻足许久许久。

首先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Suite #1 in G,毫无疑问,ZX1与ZX2一耳朵的区别,大提琴solo考验器材很简单,乐器的还原度,力度响度各种表现力。ZX1的大提琴明显羸弱了许多,特别是低音阶的演奏,甚至有一些凌乱混沌,而ZX2却异常清晰的表现出来。大提琴回响残响的处理ZX2也明显到位了很多,ZX1在2分5秒左右的残响泛音很严重。最后的一段有点像炫技的快速表现ZX2也比ZX1要更加冷静不慌不忙。

莫扎特 #40 In G,K550,这首因为SHE的《不想长大》的朱庇特乐章(汗…)其实也是经典中的经典。ZX2在快节奏小编制的表现上控制收场能力很出色,弦乐和管乐的交织上ZX1有些手忙脚乱,并且两者用相同的音量,ZX1感觉轻了不少。坦率的说,虽然ZX1在古典的表现力上和ZX2是一耳朵的区别,但是ZX1已经很优秀了,至少比笔者手头的绝大部分器材都要优秀。

巴赫-勃兰登堡No_2 in F,这段几乎动用了当时所有乐器来演奏的华丽炫技,说实话ZX1和ZX2都显得有些吃力。特别是长笛介入的那一小节,轮番演奏的略显凌乱被暴露无疑。也许是耳机的原因,这样的大编制古典还是应该用大耳机来测试,因为手头没有Z7,以后有机会再补上。

人声方面选了烧友非常熟悉的Neil Young,那位自己曾生产Pono纯音播放器的加拿大民谣老将,他的弦乐版本的《Plastic Flowers》。在民谣方面,ZX1和ZX2的区别不像古典那么大了,最大的区别是ZX2的人声更加饱满,不像ZX1略显干瘪(其实ZX1已经很好了,相对而言)。另一处就是乐器的分离度方面ZX2较ZX1提升很多,Neil Young的这个小室内编制和他的声音相互交织,既不喧宾夺主又不若隐若现。值得一题的是Neil Young的这张专辑由2CD,两张完全一样的曲目,一张是SOLO一张是弦乐伴奏版本,很有意思。

2.对比D100

前些天烧友聊天时曾戏言,ZX2的重量都快赶上D100了成为索尼新砖头了,不知道两者对比音质如何。当天晚上笔者借了一台D100回家反复AB了一番。
D100巨大的推力让TOGO334有些招架不住,音量调至0.8左右能勉强入耳,但是问题来了,电位器造成了偏音问题。于是乎只能忍着调至1左右。不过D100的古典表现极为优秀,虽然冰冷,但是管弦乐器的质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巴洛克时代的浮华奢靡与气势恢弘展露无疑。令笔者印象最深得是《魔鬼的颤音》-La Campanella. 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与小提琴的双音演奏,D100都能毫不费力的表现出来。但是ZX2在这首曲目表现时有些力不从心,小提琴的顿弓造出声嘶力竭地哭喊的效果基本感觉不到。
由于D100与低阻高敏耳塞的搭配绕不开电位器的偏音问题,笔者以保护耳朵为由没有继续AB下去,但是众所周知D100出色的回放素质依然有大批拥趸,其古典的表现力也很是出彩。

3.对比RH1

拿ZX2与RH1做AB纯粹是情结使然,一直认为离改变世界只差一步的MD,一直是我不忘的情节。我也毫不掩饰自己拥有的索尼末代MD机皇RH1是我最珍贵的一款收藏。
在综合素质方面,RH1的表现其实并不算出彩,绵绵的推力、属于上个世纪的操作、嗖嗖就没有了的续航。但是RH1 更多体会的是一种情节。选一张CD用SONIC STAGE或者光纤导入,耗时一个小时后才能听到。这样的慢节奏也许早已被人遗忘。一直很喜欢木心大师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MD不正是这样的感觉吗?

结语

在深夜敲下了这六千多个文字,ZX2里Jack Johnson的All At Once戛然而止,正如这首歌名,所有的一切在这一瞬间冻结。这篇文章从情人节写到了新年结束,ZX2也陪我了半月有余。
我时常在想,花钱折腾器材,费精力收藏CD,最终为了什么。为什么小时候抱着个收音机买了个磁带机就能开心的几天睡不着觉。为什么偶尔在出租车上听到音质不堪的老情歌却能撩动我的心弦?
说时依旧,也许我们作为发烧友都忘了为什么要发烧,追逐器材却忘了原本最初听歌的初衷。有人说Hifi是个坑,一入坑里深似海,但我在坑里遥望蓝天,心中依然欣喜幸福,因为我只想用ZX2安静听歌。

教父小贾 于农历乙未年 正月初八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