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 ZX 系列的 Walkman 新旗舰机型"WM1系列"荣耀诞生。研发团队从零开始,不拘一格,只为追求理想的便携式音频设备。我们对工程师们进行了专访,来听听他们对全数字放大器的执着、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以及高难度机身设计的幕后故事吧。
自由追求高音质,出类拔萃的
Walkman由此诞生。
相信许多人会认为NW-ZX3将成为下一款机型……那么你们选择转而开发WM1系列的原因是什么呢?
漆原 映彦:
[商品企划]
ZX系列(NW-ZX1/ZX2/ZX100)虽然是索尼Walkman产品中音质居首的旗舰机型,但其中存在某些制约开发的瓶颈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希望在不受这类制约的状态下,基于“制作追求高音质的Walkman”的理念启动开发,其结果正是如今的WM1系列。
在自由追求硬件及软件等品质的开发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与ZX系列稍有不同的非连续模式,由此深入,结果成就了实现进一步飞跃的机型。
命名为“WM1系列”,同样能体现其并非ZX系列衍生产品的性质吧。
漆原 映彦:
[商品企划]
我们在考虑Walkman这一品牌时,希望将“Walkman”这个词汇融入到型号名称中去……虽然算不上回归原点,我们确实在WM1系列的命名中,融入了超越历代Walkman产品的志向。
请谈谈分别设计NW-WM1Z(以下简称“WM1Z”)和NW-WM1A(以下简称“WM1A”)这2款 机型的用意吧。
漆原 映彦:
[商品企划]
要说清这其中的缘由,其实要从对“不同人对音质方向性的偏好果然千差万别”的讨论开始说起。 就拿Walkman较为擅长的“具有速度感的锐利音质”来说,有的人则偏好“高雅柔和的音质”。我们认为这两者不可兼得,所以站在让用户可以“从2种机型中选择偏好的音质”的立场上,索尼着手投入开发。
那么这2种机型定位的差异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漆原 映彦:
[商品企划]
其中的区别其实是在推进开发时的调音过程中得以明确的……WM1Z机型擅长呈现较为自然的原声音质,相较于WM1A而言,声音表现幅度较为宽广,结果被定位在高端机型的水平。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刚才曾说道,WM1是“与ZX系列稍有不同的非连续模式”,硬要说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次的WM1A是NW-ZX2(以下简称“ZX2”)的正式改良机型。大多数情况下,音频技术相关领域的技术沿用相当常见。但WM1A在机身及全数字放大器方面实现了革新,这一飞跃式的升级,使WM1A不再适合归入ZX系列中。
那WM1Z岂不是还要……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我认为WM1Z所到达的境界,还要在WM1A之上。WM1Z无视了成本的局限性,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对所用的材料及零件作出限制。我们甚至曾担心,虽说是为了追求音质,可这样无视成本没问题吗?WM1Z的开发过程正是这样一场不管三七二十一,赌上工程师荣誉的战争。
包括这次的WM1系列在内,索尼将3种旗舰机型整合到了“醇音系列”中。这其中存在音质理念等方 面的共通点吗?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集合其他产品阵容中的立体声耳机(MDR-Z1R)和耳机放大器(TA-ZH1ES)而成的“醇音系列”,所追求的是从演奏开始瞬间到乐曲余韵消失之间的“细微声音呈现性”。当然,WM1系列也基于这一共同主题有意识地进行了声音塑造。
焕然一新的“S-Master HX”
忠实展现微小声音,Walkman中的核心部分。
在WM1系列的声音处理中,实现跨越式进步的要点有哪些?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WM1系列的革新焦点,是焕然一新的“S-Master HX”。索尼自行出资完成了Walkman专用半导体(CXD3778GF)的开发,这一新型全数字放大器的诞生,可以说是促使WM1系列较ZX系列实现大幅提升的首要因素。具体说来,WM1系列实现了平衡输出*,可支持高达11.2MHz的DSD原生播放*,以及上至384kHz/32bit的线性PCM播放。
*注:
1.需要使用Φ4.4mm平衡连接线连接耳机,才能支持平衡输出。
2.仅在平衡输出时,支持原生DSD格式。
可以感受到开发团队对全数字放大器怀有非同寻常的执着啊。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依存于全数字放大器“S-Master”的声音。
“S-Master”的一大特点,是用无反馈放大器替代了负反馈放大器。这种方式的运用,使音源中包含的细微声音不会被其他声音掩盖,而得以忠实展现。简言之,我们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全数字放大器,是因为我们认为,对于艺术家想要通过音源传达的声音……或许是很细小的声音,能够对其进行忠实展现的性能,是索尼的首要追求。偶尔会有人问,“将全数字放大器用于Walkman,难道不是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电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Walkman所用的全数字放大器,是我们为了实现Walkman专属的高音质,不断重复试验和失败才成功开发出来的装置。 如果考虑的是成本问题,我们干嘛不用通用的放大器装置呢(笑)。
在平衡输出方面,全数字放大器同样具备特殊优势吗?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在高端便携式音频设备市场中,“双DAC”可以算是平衡输出的关键词。说到为什么需要双DAC,这是由于便携式音频设备通常会使用模拟放大器,通过配备2个DAC,可以实现物理上的分离电路设计。如果不采用这种设计,会发生左右声道的交调失真(左右信号的串线)。
在这一点上,全数字放大器的平衡输出设计则不会存在发生串线的机会,要是让我说句满话,我认为全数字放大器和采用模拟放大器的双DAC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在我看来,采用DAC和模拟放大器的电路,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基板上的左右声道电路或模拟信号相邻配置的现象。相较于此,全数字放大器的“S-Master”可以对输出到耳机之前的数字信号进行全程保真,降低交调失真的发生率。
通过“S-Master HX”的革新,耳机输出功率同样实现了提升吧。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是的。WM1的开发是从半导体水平重新起步的,通过改进半导体的内部结构,我们成功实现了输出功率的提升。开发的成果,是成功实现了高达60mW+60mW(16Ω)的非平衡输出及250mW+250mW(16Ω)的平衡输出,进行平衡连接时,阻抗较高的耳机同样可以单个驱动。
WM1采用了新的Φ4.4mm规格平衡连接耳机插孔。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目前,便携式音频市场上的耳机插孔规格五花八门……实际上可大致分为4类。近年来,Φ2.5mm规格的插孔开始增多,索尼的PHA-3便携式耳机放大器采用的是Φ3.5mm×2的规格。继续沿用Φ3.5mm×2的规格还是采用其他规格,这一抉择举足轻重,因此公司内部的相关人员对此进行了反复讨论。
决定采用新规格的契机是什么呢?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正巧在那时,我们得知JEITA正在整合新规格的消息,某位合伙人还听说了其正在开发新规格设备的传闻,于是我们将Φ4.4mm耳机插孔的试制品搭载在ZX2上,进行了实际试听。
试听之后我们发现,单单是插孔和插头的区别,居然会为音质的透明度及延展性带来此等蜕变!如此令人惊喜的结果,从很大程度上促使我们坚决地认定采用Φ4.4mm耳机插孔。除此之外,我们还考虑到紧跟业界标准化动向会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便捷性,于是在采用Φ4.4mm方面,我们达成了统一意见。
能具体谈谈Φ4.4mm的优势有哪些吗?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相较于目前支持平衡连接的插头,在Φ4.4mm的机械强度精良的同时,横截面积足够大,电阻较低。较细的插头偶尔会发生由于意外撬断导致插入的部分插头残留在插孔中的事故,Φ4.4mm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此外,不同于Φ3.5mm×2 的L型插头设计,同样是其优势之一。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在这里我想表明一个重要的观点,仅采用Φ4.4mm的新规格,其实并不会实现音质优化。我之前略有谈到,这回我们采用的耳机插孔,是伙伴公司日本DICS开发的“Pentaconn”(*)。这款零件与常规插孔的区别不仅在于规格差异,还在于插孔的本质性技术差距。
* “Pentaconn”是株式会社日本DICS的注册商标
能举个例子具体谈谈差异所在吗?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这其实是尚未对外公开的信息,我们自投用ZX系列以来,始终在思考插孔的改良方案,其中的几点在“Pentaconn”中得以反映。 但首台试制品的插孔及插头其实并没有反映出这些需求,随着WM1系列实际开发的推进,我们在将插孔及插头搭载到样机上进行试听的过程中,能不断感受到插孔本身的持续升级。 例如,对插孔接口采用特殊铜合金、探讨用非磁性材料作为镀金打底层等,我们委托日本DICS试做了多种不同规格的接口,由索尼方面进行音质确认,从而确定了最终的规格。
针对“Pentaconn”还有什么需要强调的地方吗?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在连接放大器和耳机输出的音频信号线路中,我们对每个位置进行了数mΩ电平的低电阻化研究,作为该插孔特点的1接口2接点设计,同样契合我们“要实现低电阻、高稳定性连接”的需求。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对于常规的Φ3.5mm规格,插头侧配备3个接口(L+/R+/GND),则插孔一般只配备一一对应的接点,但“Pentaconn”中,分别对各接口(L+/L-/R+/R-)对应配备了2个接点。插孔侧的接点呈“コ”形,其两侧分别与插头的各接口相接。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由于配备了2个接点,万一被插孔勾住,在另一侧接点完好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接触不良的问题,还可以帮助降低接触电阻,呈现上佳的音质。这种结构,是偏重小型化的常规便携式音频设备插孔所不具备的优秀特点。
难以加工的无氧铜
被理想材料拒之门外的现实。
首先,请您先谈谈WM1A铝制切割机身的开发要点吧。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基本理念其实和ZX2一样。我们在高纯度的铝制切割机身上搭载了镀金铜板,在保障高刚性的同时降低阻抗,力求实现接地的稳定性。
要说到本次开发新增的革新要点,其实是与WM1Z共通的内容,其一是将组成铜板的韧铜更换为纯度较高的无氧铜。另一方面是增加板身厚度、加大体积,这两种做法均可帮助实现低阻抗化。
背板同样是WM1系列共通的革新要点吧。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是的。我们将ZX2所用的不锈钢替换成了铜镍硅类的合金。这是我们第一次采用这种材料,其主要成分是铜,在保持高导电率的同时,具有背板所必需的刚性,很契合我们对材料的要求。其导电率是不锈钢的约20倍,从很大程度上优化了音质。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虽然不会有音频信号通过该部分,可是越研究越能发现其对音质带来的影响。NW-ZX1(以下简称“ZX1”)之后的产品始终沿用“将机身作为接地部使用”的手法,这就是其中的新款产品。
─那么WM1Z的机身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告诉我们决定使用无氧铜的原因吧。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其实在开发ZX2时,我们曾在铝材料纯度等方面经历过许多次试验失败,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尝试用铜做机身……”的想法。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如果单纯考虑音质这一要素,质量重、电阻低的铜是很理想的材料。其实我们在开发ZX1时也制作了黄铜材质的机身,但其在高音域方面的不足始终是制约我们的瓶颈。不过,如果没有在摸索“材料比重与电阻间平衡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艰难困苦,我们或许不会将焦点放在铜上。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由于便携式音频设备材料所面临的课题还包括成本及重量等,当时的铜制机身并没有考虑量产,而是定位为单纯的音质研究试制品。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希望3~4年后能出现将其商品化的机会。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经过实际试听后,铜制机身的音质效果可谓惊艳。但我们在当时也确实没有想到用无氧铜进行制作,反正是试制品,我们想着用韧铜准没错,并就此咨询了机械设计,没想到他竟然很生气地说“傻子都知道无氧铜更好啊!”(笑)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一方面,无氧铜只能在日本采购,另一方面,虽然是试制品,我们还是觉得既然要做,就应该尽可能选择好的材料来做。
铜的纯度差异,会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经过对ZX系列铝制机身等进行的实验,我们发现纯度越高,对音质带来的益处越大。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材料,纯度下降会导致电阻略微增加……这细微的差距会对音质造成影响。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技术信息中两者拥有同样的数值显示,所以电阻的测量值几乎相同……但其实在听觉上的差距还是相当显著的。
就是说,那个ZX2时期的试制品终于作为WM1Z无氧铜切割机身重见天日了吧。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说实在的,在决定“采用无氧铜”时,我对实现量产还没有什么把握。但作为开发者,我们还是希望借助ZX2的试制品,让广大用户能够体验到这种优良的音质,怀着这份定要实现产品化的决心,我向机械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一旦进入产品化的环节,我就会受到“这种机械设计能够量产化吗?”的质疑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笑)。实际上,铜这种材料既柔软又沉重,如果考虑掉落时情况……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尤其是在涉及强度的开发环节,需要确定阶段性安排,我们不断承受着“必须在期限之前完成这项试验才行”的压力,无数次地反复进行试验论证。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从结构上来看,不同于ZX2的框架状机身,而是通过形如浴缸的设计,解决机身强度的问题,增加整体的表面部分,塑造出坚固的机身。其次是通过加厚来强化机身。这其实是支持平衡连接的副产物,配合非平衡连接用的电路,通过在电路双面配置大型线圈等,增加机身厚度,从而满足必要的强度需求。
采用无氧铜会使切割作业变难吗?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纯度较高的材料,意味着其韧性也较强,对切割作业造成的阻碍很大。因此很难实施切割作业,用于切割的刀具很快会报废。这次的重量问题同样令我们感到困扰。要知道,切割前的无氧铜块重量可有1.8kg左右啊。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铜的质量是铝的3.1倍左右,如果切割成和铝制一样的机身,重量会变得相当可怕。但如果减轻了重量,又会面临强度不足的问题。从用户对便携式音频设备的需求要素来看,这两点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麻烦性质。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我们在探索这方面平衡点的同时,对加工条件和使用刀具进行了调整,最终将加工时间压缩到了铝材加工的1.5倍左右。
为什么要在无氧铜机身与镀金层之间加入铜、锡、锌的三元合金镀层呢?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如果直接在铜上进行电镀,镀层上会产生无法避免的小孔。作为便携式音频设备,必然会带出户外或用手触摸,在这样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这种小孔周边会生锈,所以必须要在中间加入打底镀层。
由于镍镀层的视觉装饰效果较好,通常会将其作为打底镀层……但具有磁性的镍镀层会对音质造成不良影响,这次我们为了优先保障音质,选用了不具有磁性的三元合金镀层。 要使镀层外观精美,材料和电镀工艺这两方面的高质量缺一不可,技术方面的难度同样很高,但为了追求音质,不能放松其中任一项的要求。
从这一题开始,我们想了解一下电源部分及音频连接线所采用的零部件。首先是电源部分的 “电容器双层电气电容”,据说较ZX2实现了容量升级呢。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容量从350mF(毫法)扩容到了500mF。电源产生较大波动时的供电能力也相应提高,使得电源越发稳定。正因为容量大了,所需的充电时间也会更长。完成电容充电约需220秒,从设备电源开启到电容充电完毕之间的时间段,音质水平尚未调整到理想状态。
相较于以往的产品,在低音突然出现等情况下,能起到较好的衔接效果吧。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是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瞬间的大电量供应,可以实现愈发精准的信号输出,大家在试听时,可以试着感受其中的差距。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不单单如此,整体上的信噪比提升也是音质设计的要点所在。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在此基础上,对电容进行充电的开关设计成了2个平行安装(并联)的大型FET,能够以较低的电阻进行充电及供电。
为什么从“大容量电池组”中接出了5条连接线?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这是专为WM1系列而开发的,将红色(+)和黑色(-)的连接线分别增加到了2条。焊接点的增加给机械设计造成了困扰,但这一设计却使得连接线的电阻削减了一半,从而提升了供电能力。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真的相当棘手呢。当时电气设计满不在乎地告诉我,将连接线“增加到了5条”……还真是先斩后奏啊(笑)。
听说你们在保护电路的基板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呢。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我们将印刷电路板的通孔增加到了2倍。所谓通孔,是贯通基板正反面的涂镀孔,通孔越多,电流越容易流通。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这种对电池相关细节的改良逐渐积少成多,提升了人声及器乐的透明感,强化了声音的空间立体感及速度感等,看来机械设计的忘我付出得到了涌泉之报呢(笑)。
搭载三年磨一剑的核心零件
通往理想音质的桥梁
WM1在ZX系列中“OS-CON”*所在的位置搭载了“新开发的高聚合电容器”是吧。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这款电容器几乎可以说是为Walkman量身定做的产品。是在ZX1的开发结束后,索尼委托合作伙伴与台式放大器音质设计团队共同设计的一款零件。3年时间里,我们对每一台试制品进行了音质确认,在此过程中一同见证了音质的不断升级。
为了兼顾人声的延展性、透明感和强度等各个方面,我们委托对方进行了从未间断的细节调整,可以说这款零件融入了我们对音质的强烈追求。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这款电容器很契合我们追求的音质方向性之一,即自然的原声音质。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它和本次新版“S-Master HX”的适配性很高,万一没有这一优势……想想就感到后怕呢。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其实WM1Z和WM1A所用到的该电容个数存在些许差异。基板的B面(平衡)所用数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WM1A的A面(非平衡)还采用了几个“OS-CON”。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不同机身之间确实存在音质差异,正如采访之初商品企划谈到的那样,WM1Z和WM1A的音质方向性不同,因此在调试的过程中产生了搭载数量的差别。
* “OS-CON”是Panasonic的注册商标
这个“低噪声LDO调节器”,看上去是相当大型的装置呢。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它和新版“S-Master HX”的半导体(CXD3778GF)尺寸基本一致哦。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通常我们会采用1毫米见方的装置,这次却搭载了3个5毫米见方的调节器。成本当然会有所上涨,但相应的,降噪性能得以提升,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采用了这种设计。
该装置具体承担了哪些功能呢?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比方说放大器需要5V的电能,首先要通过电池的电压将开关电源增压到7V左右。之后,由该调节器在进行降噪处理的同时,将电压下降到5V。
这一过程是在对电流进行纯化吗?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是的。将原本4V的电特意先增压到7V,然后再降低到5V的目标电压,在这一过程中,对包括开关电源在内的设备进行了降噪处理。随着变压次数的增多,电能的消耗会相应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电池的续航时间,但我们选择遵循音质优先的原则。
平衡输出的LC滤波器所采用的“大型线圈”,会对音质的哪些部分产生影响呢?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我们基于ZX2的7毫米尺寸,将线圈的线径加粗,实现了进一步的大型化。通过这一改进,一方面提高了输出功率,另一方面使全频带的声音清晰度实现了同步提升。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这款大型线圈以及我刚刚提到的耳机插孔、电容器皆是如此……我们全程参与了ZX系列的开发,零件伙伴公司也积极地协助了我们,虽然有些部分称不上是专用零件,但提升Walkman音质的零件确实有所增加,我们对此感到由衷的感激。
在平衡输出的静音电路中,安装了2个引人注目的“继电器”呢。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这是一款机械式继电器,消音时,在电磁的作用下断开接点,并在声音响起时重新闭合。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在接通电源时等各类情况下,为了防止噪音传入耳中,软件会控制接点,进行频繁开闭。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此前我们采用的晶体管同样较常规的要大,但一听就知道,跟WM1的音质差距显而易见。由于尺寸很大,接近于PHA-3所用的装置,因此给机械设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但为了优先保障平衡输出时的音质,我们坚持实施。
WM1Z采用“大型高音质电阻”的原因是什么?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这是原本用于台式家用音频设备的零件,我们在该零件的开发过程中有幸体验了其音质,并始终希望将其用于WM1Z。之所以能够呈现这种音质,是由于额外采用了非磁性镀铜工艺,演绎出精准直观的声音。WM1Z的柔和延展性很适合播放明艳的声音,这正是我们预期的结果。
2个(48kHz系统/44.1kHz系统)时钟的尺寸同样增大了呢。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此前所用的尺寸是3.2mm×2.5mm,这次则是5.0mm×3.2mm,实现了相当可观的大型化。由于尺寸增大,这款芯片虽然内置了水晶片和IC,依旧留有剩余空间,可以进行预防IC杂音的布局配置,是一款相位噪声较低的振荡器。此外,配合新的“S-Master HX”,我们将振荡频率提升到了原来的2倍。
音频区域和数字区域一分为二呢。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为避免受到CPU及内存产生的数字噪音影响,我们将音频区域和数字区域分别设置在上下两部分,并进一步对非平衡和平衡的正反面(A面/B面)采取了分离设计。
我听说你们取消了模拟输出。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我们已经不再采用经由WM-PORT进行输出/输入的模拟信号。如果要传输模拟信号,就得在数字区域配备模拟用的接地结构,这会对音质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在本次的开发中将其取消了。
听说WM1Z的内部配线采用了索尼和KIMBER KABLE公司合作开发的线材。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索尼在和KIMBER KABLE公司合作开发耳机连接线的过程中,开发出了规格可同时用于Walkman内部配线的Braid(编织)结构连接线。于是我们决心将其用作WM1Z平衡输出及非平衡输出的内部配线。
如果将这一决定同时运用到放大器基材和耳机插孔……甚至另售的耳机连接线,可以实现贯穿耳机整体的全Braid(编织)结构连接线设计。
这款连接线的使用,会给WM1Z的音质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跟KIMBER KABLE公司合作开发的Braid(编织)结构所拥有的音质特性,与WM1Z的契合度很高。例如,由于阻抗能平滑地延伸到高频范围,因此能够出色地对余音及余韵等进行展现,这是这款连接线的一大优势。
KIMBER KABLE公司方面的反响如何呢?
漆原 映彦:
[商品企划]
我们亲自前往美国,向KIMBER KABLE公司的同仁们展示了WM1的内部结构及音质,他们惊喜地表示“没想到我们的连接线已经进军播放器领域啦!”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我也一同前往了美国,当时大家发出“音质真棒”、“真是干得漂亮!”的啧啧称赞,整个楼面都有些轰动了呢。
根据室内播放环境做出设想的UI
“声音可视化”和“模拟感”也是重要主题
软件方面的变化同样很大呢。请介绍一下本次设计的理念吧。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至今为止,Walkman拥有“A系列系统”和“Android系统”这2大软件平台,但正如商品企划在采访之初的理念中所谈到的那样,这次我们取消了对软件的制约,以自由的思维进行创作。
首先确定的是UI的框架。众所周知,Walkman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围绕着应该把这些功能以怎样的体验提供给用户,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以播放画面为核心”的理念。
围绕播放画面,进行了怎样的周边画面配置呢?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我想重申一遍,WM1不需要像传统Walkman一样经主画面进入播放,而是让播放画面成为核心画面,居于界面中央。这是设计的大前提。
在虚拟体验【播放画面】,思考可能发生的状况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坐在房间沙发上聆听音乐”的景象。
接下来是选择播放内容时可能发生的场景。或许现在已经不太常见……我想象着从沙发处站起,走到CD架前,“从CD架上挑选乐曲”的场景,将【音乐库首页】设置在了顶端。
随后会进入设定音质偏好的情形。这一环节不用做太多的移动,根据“就近随手操作”的印象,我把【各种音质设定】设计在画面下方。
上下的画面确定了。那左右又怎样呢?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接下来的环节是查看正在播放的专辑曲目。我根据“微微转头,查看CD盒”的印象,将【播放列表】放在了左侧。
那右边应该放什么呢?当我思考这一问题时,突然想到过去的迷你音响组合会自行编程、制作播放列表,我由此联想到了“放置喜爱之物的小茶几”,就将画面右侧的布局用作【书签列表】。
梳理一下,房间正中央是沙发——【播放画面】,其上是CD架——【音乐库首页】,下方是作为设备操作面板的【各种音质设定】,CD盒的【播放列表】及茶几上的【书签列表】分别位于左右两侧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我像这样根据虚拟的印象,敲定了UI的设计。
据说能够将常规音源升级到接近高解析度音源的“DSEE HX”功能,这次新增了5种模式。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这是我们向软件设计提出的功能需求。用户可以从标准/女声/男声/打击乐/弦乐共计5种效果模式中进行选择,例如,在“女声”模式下,高音的延展性及明亮感将会得到提升。
此前对“DSEE HX”功能的基本定位,是用于压缩音源,但用于播放CD音源时,音质效果等同于高解析度音源,因此我们觉得,如果能积极地将其用于本次的新增模式,就可以向用户呈现越发优秀的音质。
能够直观地确认这项升级技术的效果,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情。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我们增加了像传统组合音响图示均衡器那样的频谱分析器画面。打开“DSEE HX”,切换到播放画面后,可以通过频谱分析器画面右侧的“HIGH”部分,直观地确认其效果。此外,还可以进入诸如放大器VU表的模拟电平表画面等进行确认。基于本次“声音可视化”的主题,用眼睛直观感受音乐,同样是UI革新的追求之一。
均衡器同样实现了升级。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由过去的5段式调节增加到了10段(31Hz~16000Hz)。这回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精细设置,在每1个音阶的带域上对每0.5dB可进行±20段(-10.0~+10.0)的调整。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还有一点,是将上下拖动滑块进行调整的设置,改进为可以通过曲线图进行显示。
“DC相位线性器”具备哪些功能呢?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我们从3年前左右开始不断研究这项功能,终于在这次实现了运用。简单地说,这项功能能够使低音域的相位特性接近于传统的模拟放大器特性。
之所以需要这项功能,是因为Walkman的全数字放大器“S-Master HX”
(CXD3778GF)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放大器,未配备耦合电容。
耦合电容是一种能够切断直流电和很低频率信号的零件,还可以升高低音域的相位。根据内容的不同,是否配备耦合电容的差距……即低音域相位的差距,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感官差异。此时,采用“DC相位线性器”的效果会凸显出来。
在听音乐时打开该功能,能够明确地发现其中的区别吗?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虽然不会存在令人惊艳的差距,如果播放的内容与“DC相位线性器”的适配性较高、确实需要这项功能的辅助,听者能够感受到“我要的正是这种音质。我日思夜想的,正是这种强劲的低音域”,并从此爱上这种效果。顺带一提,请各位试试6种相位特性不同的模式(A/B模式×High/Standard/Low),感受其中的差异。
音量调节的档位增加了不少呢。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WM1的档位数增加到了ZX2的2倍,共设120档。还可以进行增益切换(Normal/High)的设置,用户能够根据所用的头戴/入耳式耳机,设定增益切换和细微的音量档位,使用起来很方便。
我们发现,这次在软件设计方面,“模拟感”似乎成为了关键词。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是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强烈地希望用UI来表现传统音频设备的世界观。例如我刚刚所说的音量调节,其旋钮的操作感正是其中之一。点击播放画面顶端的音量条显示,能够调出音量调节旋钮的UI,可以由此对音量进行触控调节。我们还设计了同样的调音旋钮画面。
全盘接受“声音塑造”思路的设计
对于追求高音质的WM1系列,采用了怎样的理念进行设计呢?
田中 聪一:
[设计]
由于WM1系列追求的是“音质优先”,因此我们丝毫没有动造型优先的念头。我从开发初期参与共同作业,与开发团队共享了声音塑造的目标,将设计团队的思路直接转化为实物后,我们便获得了WM1的造型设计。简言之,我们将这次采访中工程师所谈及的技术内容,直接照搬到了设计理念中。
位于两侧的耳机插孔部分稍稍突出,格外引人注意。
田中 聪一:
[设计]
为了保持WM1系列机身下部内存到耳机输出之间信号流通顺畅的电路结构,我们调整了布局,使耳机插孔位于顶端。但这一调整会使机身上部的天线区域受到压缩,造成难以发挥充足特性的问题。
为了弥补不足的空间部分,有人提议将机身上部加长20mm,但纵向拉长会导致液晶触屏面板位置过于居下等问题,考虑到使用便捷性的因素,我们选择了只把插孔部分略向左右扩张的方案。
被视作WM1系列标志的上部凸起,同样不具有设计意义是吧。
田中 聪一:
[设计]
和ZX系列背面的凸起一样,我们怀着音质优先的想法开展设计,结果这一细节被视作了系列的标志。此外,我们还通过对插孔部分到操作部分进行局部切割加工,提升了使用及手持的便捷性。
各条边缘的曲线很圆滑,其中的设计意图又是什么呢?
田中 聪一:
[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防止长期使用导致磨损等情况的发生,机械设计部门提出了“希望去除边缘棱角部分”的要求。
我之前已经说过,WM1系列的机身是用整块金属材料切割加工而成的,为了传达这份质感,我希望将棱线较好地凸显出来。否则会看不出切割工艺,沦为成型加工机身的外观……但边缘如果设计成直角,发生撞击时容易损坏,拿在手里时过于锐利,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法:先将各处的棱角磨圆,然后从圆润曲线的中段果断切割,塑造出折中的造型。通过这一变通,可以在保留优美边缘的同时,构成130度角的曲面,实现了不易损坏、便于手持的造型设计。
在硬件按钮方面又下了哪些功夫呢?
田中 聪一:
[设计]
出于重量的因素,WM1系列在下落时受到的冲击较大,为了防止按钮从表面凸起,我们设计了平面按钮,并采用了便于按压的大尺寸。我们还在“播放/停止”等3个按钮上设置了小型凸起,当设备放在包或口袋里时,同样可以直接进行便捷的操作。
此外,对于经常用到的“播放/停止”、“音量+”和“音量-”,我们还在按钮周围施行了锪孔加工。借助这种凹孔,用户可以凭借触觉,很容易地区分出侧边平面上的按钮。
这次WM1Z配备的保护套,采用的是纵向开合形式吧。
田中 聪一:
[设计]
出于硬件按钮及耳机插孔位置的原因,需要从保护套中露出的设备面有所增加,自然孕育出了这种款式。
机会难得,我想在这里详细地说明一下。此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绳孔正下方和microSD存储卡卡槽这2个位置的手持凹陷设计,这次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通过除背面以外的全开放设计,在规格上实现了保护套的佩戴性。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田中 聪一:
[设计]
常年从事这份工作让我深深地发现,开发团队成员间经常会发生空间争夺战。通常要到开发的收尾阶段,才会开始委托我们设计保护套等配件。
在这种“为时已晚”的状态下,没有办法游刃有余地研究佩戴方式……我经常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笑)。
幸好这次我从WM1系列的构造确定前就开始参加会议,想着“得马上确定将机身固定在保护套中的凹陷设计,不然就惨了”,于是趁早向机械设计部门提出了相关要求。
机械设计部门会受到来自电气设计部门、设计师等各方面的压力,留给他们发挥的空间简直少得可怜……一旦我这边稍不留神,“还空着”的部分在3天之内就会被瓜分干净,所以这次我下定决心,进行了强烈的请求(笑)。
另售的遥控器有什么要点吗?
田中 聪一:
[设计]
这款遥控器同时支持新的A系列产品,为了在满足双方风格要求的同时提升刚性,我们对侧边稍稍进行了圆润化处理,对整体进行了平面化设计。此外,透明材料使用切割加工的板材,机身涂装中混合了细玻璃粉,造型触感俱佳,整体外观舒适稳重。 我们想到会有许多用户通过耳机连接线使用设备,所以附带了2种附件,可适用于各类粗细度的连接线。当然,附件可以像夹子一样,夹在口袋等位置。
漆原 映彦:
[商品企划]
像我预料的一样,这次的WM1系列较ZX系列要重,这是我设计遥控器的原因之一。除了放在口袋里以外,我相信直接将其装在包里边走边听的情况亦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有一台遥控器显得较为便利。
确实,WM1没有NW-ZX100那样轻巧,不能边走边拿在手里呢。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是的。尤其是无氧铜机身约455g的重量,着实重了不少……但Walkman不依赖便携式耳机放大器的单体播放功能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可以自豪地说,WM1具有很大的优势。
虽然重量不轻,但高度较ZX2缩短了7mm左右,对过去需要借助便携放大器才能使用的高阻抗耳机成功实现了独立驱动,电池续航时间大幅增加,1根L型连接线就足以使用,这些要素可谓魅力十足。当然了,便携放大器自有其优势所在,不能对二者进行简单的比较。或许有些自吹自擂,但能够拥有此等质量的设备……包括平衡连接在内,用WM1可以体验到的音质较ZX2的境界要高出不少,对我们而言是很大的突破。
最后,请向广大的用户说几句话。
漆原 映彦:
[商品企划]
那么由我来总结一下开发团队成员此前谈到的内容,一句话,“点点滴滴的用心全是为了音质的提升”。包括机身设计、音频电路所用的零部件在内,索尼将目前所拥有的高音质技术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WM1系列便携式音频设备中,我为此感到自豪,同时希望各位能够一试究竟。敬请期待WM1系列的上市销售吧。
佐藤 朝明:
[项目组长]
从ZX1到ZX2,以及本次的WM1系列,我担任了每一款Walkman旗舰机的项目组长。这一次的2款机型,我个人认为较ZX系列实现了飞跃式的大幅进步,并为此感到骄傲。
通过ZX系列的开发,我们的工程师团队成功累积了经验,在开发ZX2的过程中,我们基于不断进取、寻找突破口的理念,战胜了千难万险。从这种意义上来看,WM1系列或许可以算是便携式音频设备的一个巅峰。
成本同样水涨船高,尤其是WM1Z的定价,或许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款产品的确是我们无视成本,在可以实现量产的前提下,竭力发挥索尼音质技术的成果。实际听一下,WM1与ZX2之间的巨大差距会变得显而易见,恳请大家通过试听机等亲身体验一下WM1的音质。
佐藤 浩朗:
[音质设计]
诸如平衡连接、DSD原生播放等如今随处可见的功能,我们终于在这一次的开发中实现了支持……但于我们而言,光支持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与这些功能相配的音质效果。WM1系列真的较ZX2进步了许多,相信其音质会让各位感到惊艳。尤其在音域宽广度和余韵的表现方面,实现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大家戴上喜欢的耳机,享受其中的乐趣。
吉冈 克真:
[电气设计]
这次我们使用了焕然一新的“S-Master HX”技术,开发了2款超越ZX系列的机型。在本次采访中我已经谈到了许多,但还有很多部分没来得及向各位说明,希望各位能入手实机,切身感受一下。相信在拿到手里的瞬间,便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不同寻常之处。 另售的遥控器同样是我负责设计的,还请各位配套使用,同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份便捷舒适的使用体验。
石崎 信之:
[机械设计]
灵活运用ZX系列开发中积累的宝贵知识及技术,并且对提升机身及零件材料的纯度做出进一步挑战,这些努力塑造出了本次的WM1系列。WM1Z的无氧铜和WM1A的铝制机身,所用材料纯度的高低,会直观地体现到音质中,这种机身与音质的紧密结合,希望大家能够感受一下。
原田 纪:
[软件设计]
本次WM1系列所用的软件同样是从零开始制作的。其中包括了以“声音可视化”为主题的精心设计,我们采用了频谱分析器、模拟电平仪等UI功能,请不要光用耳朵听,同时用眼睛感受UI的乐趣吧。
在操作界面方面,一开始或许会让习惯传统Walkman的用户感到些许困惑。可一旦适应了这种界面,反倒会觉得这种界面用起来比较简单。我们在门店准备了试听机,请各位尝试一下触控操作,如果能让用户满意,对工程师而言是无上的荣幸。
田中 聪一
[设计]
在借用试听机听到音质的瞬间,我真的感到“好厉害!”对于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歌曲,我还是头一次发现歌手投入了这么多的感情,甚至在结尾演绎了如此动情的颤音……。不光是上佳的音质,WM1系列还能传达歌手或音乐家的情感及思想。 同样身为创作者,我重新认识到,能够将作品或产品中融入的思想如实传达给他人,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我希望广大用户也能听着所爱艺术家的乐曲,体味这样的瞬间,这也正是我们对这款Walkman倾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