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索尼醇音系列台式
耳机放大器“TA-ZH1ES”以及支持平衡连接的
高端耳机“MDR-Z1R”终于上市了。
音乐评论家角田郁雄与开发人员进行了对话,
一探新产品的魅力及开发的心路历程。
用模拟放大器辅助数字放大器的新设想
角田:
今天是我第一次组合试听索尼新品耳机放大器“TA-ZH1ES”和高端耳机“MDR-Z1R”,其音质之高的确是不负所望。感觉像是把扬声器的听觉效果原封不地移植到了耳机里。
我播放了一些平日里作为参考的音源,例如2L的“Quiet Winter Night”,能够切实感受到坐在舞台深处的小号手正在面向我演奏,还可以清楚地掌握演奏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我首先被这份“空间感”深深折服了。
稻山:
谢谢您。其实“空间感”是我们开发这款产品时相当重视的要素之一。作为索尼的首款台式耳机放大器,我们在开发时首先考虑的是“开阔感”。相较于扬声器播放,耳机的声像通常会让人感觉局限在头部,我们希望消除这种印象。
恰巧的是,耳机开发团队的想法与我们不谋而合。他们亦在考虑让新款高端耳机“MDR-Z1R”呈现出现场氛围。得知此事后,我们对强强联手的组合效果满怀信心。所以,您刚刚的评价让我感到十分高兴。
角田:
其实我是索尼耳机的忠实粉丝。包括“MDR-CD3000”(1991年)和“QUALIA 010”(2004年),我一直在使用索尼的耳机。之所以选择索尼耳机,是因为这份空间感。声音的层次清晰分明。但这次的组合确实达到了另一个高度。其中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在追求空间感的同时,摒弃开放式耳机,转而选择了封闭式耳机。用封闭式耳机呈现如此空明的开阔感,可谓一大壮举。要实现这种程度的效果,除了挖掘耳机的潜力外,相信放大器在其中的作用亦不可小觑吧。
不光是上乘的空间性,声音立体感等方面的不俗表现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从沉静悠远的旋律,到富有冲击感及跃动感的声音,我试听了多种乐曲,其上佳的应变性令我惊艳。还有寂静感。用耳机追求寂静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这款产品却成功兼顾了弱音与强音的表现性。简言之,“动态范围相当宽广”。确实是让人无可挑剔的组合。
稻山:
您所欣赏的声音立体感等方面,正是全数字放大器“S-Master HX”带来的优势,它直接、动态地将简洁的特性很好地发挥了出来。“TA-ZH1ES”将这方面的特性作为了放大器的基本音色感觉。但数字放大器在进行高强度驱动时,存在波形会扭曲失真的弱点。而且“TA-ZH1ES”的目标对象除了“MDR-Z1R”以外,还需要适配其他高负载的耳机,电源电压相应升高,可以说是具备相当力量感的设计。
因此,我们开发了新的“D.A.混合放大器”结构,借助模拟电路来修正信号,成功保留了数字放大器的优势。这项设计的实质,是在高输出情况下,通过模拟电路对S-Master HX增幅进程的最终阶段MOSFET(金氧半场效应管)中出现的误差进行修正,让耳机只输出理想波形的声音。其威力正如角田老师切身感受过的一样。
角田:
这可真称得上是新颖的创想呢。真亏你们想到了这种点子呢。这种设计真是闻所未闻。与其说是新颖,不如说是“大事件”呢。
稻山:
或许有些自吹自擂,但这的确是非常新颖的电路设计。传统的模拟放大器在修正音质时,会采用NFB(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全数字放大器所用的方法则与此不同。为了保留住全数字放大器的各项优势,我们不断摸索着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孕育出了“D.A.混合放大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放大器的技术资源已经被挖掘殆尽,依靠传统手段难以实现飞跃式的性能提升。所以我们另辟蹊径,摒弃了旧有观念,从新的视角寻找改进方法,希望借此实现高层次的技术革新。而这次,正是多亏“开辟”了这种做法,才让“TA-ZH1ES”实现了巨大的音质跃升。当然,开发的过程相当困难,其实从构想到商品化,花了约3年时间。
从数字技术到底盘,全程融入索尼高端技术力量
角田:
在此之上,成功开发进化到相当于11.2MHz的“DSD Remaster 引擎 (DSD母带重制引擎)引擎”和进化到相当于384kHz/32bit的“DSEE HX”,同样多亏了索尼的数字技术力量。虽说是全数字,输出的其实是模拟信号,内部也搭载了模拟电路。尽管如此,居然还能降噪到如此程度。我在使用“DSD Remaster引擎”时,感觉如同置身于模拟磁带录音现场一般,音质之高,令人钦佩。这一开发过程中,你们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佐藤:
如今的实体商品成功地将内部线路装配到了这种外壳里,但在开发初期,数字部和模拟部的噪音干扰可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为了去除噪音,我们探讨了采用屏障结构进行机械阻隔等各种方法,但传统方法会增加设备的重量,难以实现将“TA-ZH1ES”“置于书桌案头”的合适尺寸。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实现小型化,我们背水一战,大胆尝试用多层基板的形式将模拟部和数字部分隔为上下两层,并在两层间加入屏蔽层。在基板的正反面,采取数字电路包围模拟电路的配置,大大缩减了体积。通过这一设计,我们终于成功解决了恼人的噪音问题。我们估摸着从原理上看,D.A.混合放大器应该能够修正内部产生的噪音,就大胆尝试了一下(笑),结果成功兼顾了小型化和除噪。
此外,“S-Master HX”和“DSD Remaster引擎”是索尼的技术,通用的DSP恐怕难以实现这种理想的信号处理。所以,“TA-ZH1ES”采用了“FPGA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信号处理技术。“FPGA”是一种可以通过编程,对内部硬件结构进行自由设计的处理器,在拥有充分设计自由度的同时,设计难度亦相应飙升。但为了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输入信号的切换及缓冲处理,进行“DSD Remaster引擎”和“S-Master HX”的信号处理,必须要采用“FPGA”。其难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但我们还是成功实现了理想的信号处理。
角田:
说到大小,我不得不为“TA-ZH1ES”竖起大拇指,通常要实现这种程度的处理,电源部分会被独立到外部,使用AC适配器,但“TA-ZH1ES”却成功实现了电源内置。真亏你们将如此复杂的设计融入了这么小的体积呢。
稻山:
哎,这可是让我们绞尽了脑汁呀(笑)。我在很多部分提出了堪称无理的要求,而以佐藤先生为首的设计团队成员挑战自我,呈现了如今的成果。举个例子,请看一下,基板上唯独这个部分设计成了2层。
角田:
这是……DSP吗?
佐藤:
是的。拆下这部分,内部配置有“FPGA”。其实我们是希望将这两部分设计在1块基板上的,但苦于找不到良方,于是耍了这么个小聪明。不过这种配置方式能够将电路长度大大缩短,算不上是坏方法。
角田:
你们还在电源等重要部分大量采用了相当高级的零件吧。
佐藤:
这方面可得多亏了常年积累的模拟放大器技术啊。顺带一提,底盘部分的设计同样不容错过。我们在此前ES系列开发的F(Frame)B(Beam)底盘结构的基础上,融入W(Wall),开发了FBW底盘。
Wall采用了出人意料的挤压成型。据我所知,这是挤压成型工艺能够生产的尺寸上限……此前的台式机型均采用了分割生产的工艺,为了具备挤压材料的刚性,我们尽全力压缩尺寸,希望使一体挤压成为可能。尽管如此,这种尺寸的挤压成型不得不面临尺寸精度的挑战,结果我们采用了多方位、机械加工进行削层……
角田:
这就是采用挤压成型的原委吗……不可思议(笑)。这种程度的工艺,不光能提升刚性,还可以消除细微振动吧?
稻山:
是的。只不过,挤压成型固然是抑制多余振动的上佳之选,但如果过度抑制,就会产生重音,使声音变得奇怪。这次我们通过在盖板处稍做松缓的巧妙设计,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由于盖板过松会变成鼓面,我们在不断的反复试验中找到了均衡点。顺带一提,如果将常规放大器的盖板等外壳拆下后使用,或许能够听到富有宽阔感的上佳音质。而“TA-ZH1ES”的调节,则能够使其在盖上盖板的状态下,实现与之相近的音场效果。
以小型化及不俗的可扩充性为用户带来新的乐趣
角田:
“TA-ZH1ES”引人注目的设计点,还包括其正面成排配置的耳机接口群。除了JEITA统一规格的φ4.4mm平衡接口等3套平衡输出系统,还有支持常规耳机输出的φ3.5mm和φ6.3mm这2套系统。这是单套系统的表象,看来还隐藏了相当厉害的转换器吧。
佐藤:
是的。这次我们为此特意定制了转换器。在组成方面, 我们原本考虑将平衡输出作为核心,但考虑到现实问题,许多用户依旧在使用常规插孔。为了让这部分用户享受 到上佳的音质,我们将其余系统加入了“TA-ZH1ES”。
角田:
同时支持模拟输入是吧。这是指对输入的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后输出的意思吗?
佐藤:
当然。“TA-ZH1ES”搭载了优秀的AD转换器,可以选择11.2MHz的DSD上限。
角田:
真是厉害啊!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连上模拟播放器,用高解析度音质听听唱片呢。
稻山:
这同样是我们的目的之一。希望用户连接“PS-HX500”使用。
角田:
之后,我又想到好不容易拥有了这么棒的音质,连上有源扬声器应该同样不错。
稻山:
不愧是角田先生,独具慧眼呢!这同样是“TA-ZH1ES”的设计用途之一。
角田:
这样的尺寸可以放在各种位置,简直是给梦想插上了翅膀呢。
稻山:
是的。小型化亦是“TA-ZH1ES”的设计要点之一。虽然我们已经习惯根据常规放大器的尺寸(430mm)设计优秀的产品,这次却要从这一点开始颠覆传统,重新思考适合欣赏音乐的设备大小。举个例子,将设备放在PC旁使用时,想必没有人会认为430mm的尺寸刚刚好。
索尼所追求的,并非单纯的音频产品,还要为我们生产的小型设备增添上乘的品味。如果说“TA-ZH1ES”的尺寸放大了3倍,相信不会有人来给予它赞美。本公司在1984年制造全球首台便携式CD播放器“D-50”时,曾发生过争论尺寸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的小插曲,“TA-ZH1ES”同样面临过这一问题。公司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按照这个大小来,电源必须要内置(笑)。
角田:
但这份辛劳付出确实得到了回报吧。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能够流传后世的产品相当少见。但这款产品在音质、品味、质感各方面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索尼技术所带来的听觉满足感。正可谓是一款“成熟的音频产品”,完成度相当之高。
佐藤:
非常感谢您的夸奖。正如您所说的,在当今时代,索尼希望制造的,是能够长期使用的商品。其代表之一,是“TA-ZH1ES”支持DSD22.4MHz&PCM768kHz格式,提前采用这一设计正是为了应对未来的音频潮流趋势。此外,为了让用户聆听所珍藏CD音源的精彩之处,我们采用了索尼目前的高端信号处理技术。而不断追求高端音频的索尼开发的数字时代放大器——“D.A.混合放大器”,则融入了我们希望改变音乐聆听方式的信息。
专为追求录音现场音质的乐迷而准备的选项
角田:
最后我还想谈谈“MDR-Z1R”耳机。这款产品的魅力,首先是70mm的大孔径振膜包覆了整个耳部,呈现宛如扬声器的音质效果。尤其是为了真切地呈现声音从正面而来空间性,我们沿着耳朵的角度安装驱动,这是“MDR-Z1R”的一大特征。
为了使70mm的驱动呈现上乘音质,必须设计出能够控制外壳内部声压的结构,我们通过细微通气材料等的使用,成功实现了这一点。从结果上看,“MDR-Z1R”虽然是一款封闭型耳机,却可以实现开放式耳机的宽广音场效果。这确实是一款表现不俗的产品。请配合“TA-ZH1ES”一起使用哦。能够分段调节、固定在需要位置的可动部头梁结构,以及耳垫部分材料的轻柔度等,其佩戴舒适感同样让人欲罢不能。
稻山:
相信MDR-Z1R的开发团队听到会很高兴。
角田: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这款耳机追求的是自然的声音立体感及空间性。许多耳机重视冲击性、打击乐感较强,泛音的表现力则相应减弱,延展度不足。所以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们而言,经常会感到弦乐中存在多余的打击乐感,音质不自然,播放效果不尽人意。在这一点上,“MDR-Z1R”的打击乐感较弱,泛音延展性强劲。
要说高解析音源的优势所在,那正是接近于模拟音源的泛音重现性。但泛音的呈现必须要足够自然。如果将“MDR-Z1R”和“TA-ZH1ES”组合使用,就可以自然呈现出不强调打击乐感的乐曲跃动感。这一点真的相当诱人。
角田:
我推荐广大的音乐发烧友们来尝试一下“TA-ZH1ES”。对于300Ω的耳机来说,如果缺乏强劲的驱动力,高音域会发生失真。但驱动力过强可能会导致钹、小号的高音域产生噪音。“TA-ZH1ES”则不存在这一问题。此前我用某公司的高端耳机试听了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的乐曲,音质紧凑不松散,泛音表现亦相当出众,让我深受感染。
但遗憾的是,许多人至今仍然认为,耳机只不过是扬声器的替代品,这种想法应该被抛弃。尤其是“TA-ZH1ES”和“MDR-Z1R”的组合,可以呈现与室内空间无关的音场宽阔感及真切感,堪称耳机和耳机放大器组合的经典之作。听者仿佛置身于演奏现场一般,享受着富有临场感的音乐。
在这个音乐世界中,乐团好像正在眼前演奏。我想向追求录音现场音质的乐迷强烈推荐这款精品。